我家小孩不到一歲就在共學團裡跟著哥哥姊姊玩,他們都沒上過幼稚園,人際相處沒有任何問題,也因為有共學團體媽媽間的互相支持,我當全職媽媽也沒有絲毫孤單寂寞、與社會脫節的感覺。我覺得共學團真的是全職媽媽在家帶學齡前小孩的一大福音。

 

如果有現成共學團可以參加,當然最方便。如果沒有現成的共學團,自己也可以組一個團。

 

以下是我組織學齡前共學團的經驗分享:

 

自己從無到有組一個團有很多好處,除了人數少容易匯集共識,要討論決定什麼都很方便外,還有可以自己選擇加入的新成員,和享受創團時成員較少,彼此間的親近感情。

 

組一個共學團第一步就是找人。人不用一下子找太多,只要找到另外一家就可以開始了。可以先在固定的時段,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和圖書館,先和在那裡遛小孩的媽媽聊天,小孩年齡相近的媽媽很容易打開話匣子,從最簡單的問話:「你小孩多大了?」就可以開始聊天。先旁敲側擊瞭解這媽媽的教養理念是否和自己契合,通常媽媽遛小孩都有固定時段,同一時段多見面幾次,小孩之間也混熟了之後,就可以先試著不定期約出來玩。等待適當時機提出共學的邀請。

 

剛開始共學只需要約定固定時間見面就好。固定時間很重要。這樣才會慢慢形成一個團體感。如果只是等到彼此有空再約,沒有先講好彼此都要空出一個時間來共學,共學不可能成團,當然也不可能更進一步安排任何活動或課程。

 

一開始人少時,可以輪流在彼此的家裡共學。這樣好處是讓小孩輪流學會如何當小主人招待客人。小孩光是去別人家就很好玩了,也不太需要想什麼特別活動。等人多到家裡容納不下後,才需要另外找固定空間。可以跟圖書館借教室,或是跟教堂借場地,這麼做可能需要均攤場地費。或是直接每次都約不同的地點直接進行活動,這樣機動性比較大,但如果約的是戶外卻遇到雨天,就會很傷腦筋。而且沒有根據地,很多課程用具都要從家裡自己搬過去,很麻煩。

 

有固定時間、確定場地、聚集到兩家以上的小孩後,就可以開始來商量要安排什麼內容。我覺得小孩在一歲以下,共學以媽媽交流育兒心得為主,這時不需要安排什麼小孩課程。

 

一歲到五歲之間,可以有一些簡短的小孩課程,像是念唐詩、歌曲律動、手指謠、簡單的美勞等,這時安排課程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小孩上課時學會什麼,而是讓媽媽彼此分享,自己在家裡帶小孩時,可以玩些什麼活動。除簡短課程之外,此階段共學應該放在讓小孩自由的玩,家長在旁適時引導,從遊戲中學會言語表達與人際互動。當然,讓媽媽有時間交換一下育兒經,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等到小孩年紀到五歲以上之後,才有需要慢慢安排一些比較有深度的課程,這時小孩才能靜下來好好學些東西,也比較不需要媽媽在身邊陪他了。

 

參加共學團,最重要的是心態的調整:小孩不要怕打架,大人則不要怕被比較。

 

學齡前的小孩,尤其三歲以前,語言發展沒有成熟,肢體上的衝突是很普遍的,大人不要太在意,因為這時小孩絕對不會太在意,打完架後很快又會玩在一起。(請見我之前寫的文章:打人與被打http://jtk123.pixnet.net/blog/post/160081766

 

大人也不要怕在共學團裡有家長互相比較:小孩幾個月會走路,幾歲會講話,會唱多少兒歌了,身高幾公分了這些內容在家長聊天中絕對無法避免,家長不要心中有疙瘩,覺得自己小孩老是差人一節,如果自己小孩真的很優秀,我覺得倒也沒必要在共學時間裡一直講,需要顧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共學團裡人數多了以後,可以開始分配工作,課程輪流負責之外,照相、做紀錄、管理臉書社團、作通訊錄、找出遊地點、團購入場券等都可以分給願意幫忙的家長,這樣共學活動可以內容更豐富,大家會更有參與感,也不會累壞那一兩個人。

 

做紀錄對共學團的發展很重要。就算只是簡單的照幾張相片,寫一點這次課程或活動的內容介紹,都可以在回顧時,讓大家勾起很多回憶。課程內容也可以累積,後面負責課程的人有可以參考的資料庫。

 

人多之後,利用臉書成立社團非常方便,可以發佈活動訊息、分享照片、交流心得。建議採用不公開社團的模式,必須有親自參加過共學活動的人才能加入,這樣可以保護媽媽與孩子的資料隱私安全。

 

共學團人數不宜一下子增加太多,會造成辦活動者的負擔,活動品質也會下降。建議採成員介紹的方式,由原先有參與的成員介紹新成員加入,這樣比較可以篩選出合乎共學團的走向與理念的新成員。成員之間也比較容易凝聚共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共學團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