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J回學校去考期中考和期末考。主要目的是希望他有考試經驗,並且藉由考試結果知道自己的不足。

 

J的國語、數學是用學校課本,J說數學寫起來很簡單,但國語寫不完,因為很多字想不太起來要怎麼寫,這讓我們警覺到可能他寫字的練習不夠,需要加強聽寫練習。

 

我們沒照著社會、自然、英文的課本來上,只是考前看一遍電子教科書。英文沒背單字與句型,完全看不懂題目,考的不好,但欣慰的是在聽力和發音的部分都對,代表我們目前學英文的方向(著重聽力與發音)是有效果。對於英文我一直覺得不用太急,單字句型等國中再來歸納整理就好,目前還是以大量聽、培養語感為主。

 

 

而社會、自然科的內容是生活常識,J完全憑生活經驗作答。雖然分數不是頂好,還是有及格。錯的主要是一些很片面刁鑽的題目,我看他的考卷,連我都需要思考一下為什麼答案是這樣,如:

 

在菜園裡種菜的第一步是挖洞…….X

 

為什麼錯?我想應該是種子要先育苗,如果是菜苗才是要挖洞種下去。第一步要從何時開始算?準備工作如觀察環境、規劃種植的範圍與種類、改善土質、買種子與菜苗、整地、施肥,算不算第一步?

 

 

其實這題出的很片面,資訊不多,很難簡單判斷,我想只有熟悉課本內容,依照課本作答的人才能答對。

 

還有:

 

以下哪種是冰的特性:1.沒有固定形狀2.會流動3.放在水中會浮起4.看不見也摸不著

 

答案是3,但小孩覺得1也對,因為把水放到碗裡去冰,就是碗的形狀,放到杯子裡去冰,就會變成杯子的形狀,因此不能說冰有固定形狀。

 

又是一個斷章取義、語意不清的題目,也是要背課本的答案才能答對。

 

重點是,考這種題目要測驗出孩子的哪種能力?

 

這讓我想很久,我也很感嘆,幸好我們自學,孩子沒有需要跟這種題目搏鬥,寫錯就算了,只要懂這是怎麼回事,需要種菜和需要製作冰塊時,知道怎麼做就好但我真的擔心這樣考下來,一般上學孩子的腦袋會越來越不會思考。

 

J準備考試的機會,我翻了一下國小三年級的課本。內容其實很好很豐富。只是我有個感覺,要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在這麼短時間內學會並消化這麼多科目,做的到嗎?依照我對我孩子能力的了解,面對這麼多內容,他就只能記住片段的知識,要說實際應用與真正了解,和生活有連結,這麼短的時間是沒辦法做到的。

 

要在短時間內硬吞下這麼多知識,孩子會不會消化不良,最後對學習倒盡胃口?依我對J的了解,他會很努力的學,但因為全心都在學校課業上,最後生活經驗會很缺乏,也沒什麼動手做的習慣,變成只會讀書,其他什麼都不會的小孩。

 

我想到,這感覺就有點像我聽古典音樂合輯一樣。市面上很多古典音樂的大合輯,把從古到今,所有風格的作曲家的著名作品一網打盡,標榜買了這套一輩子就夠了。這種合輯的立意很好,我買過,但我的感覺是,東西太多,反而消化不了,對每首樂曲都是聽過和知道而已,要說深入了解、產生共鳴與衷心喜愛,是沒辦法達到的。

 

後來我改成從單一樂曲開始,廣泛的聽不同演奏家或指揮家與樂團的版本,我發現先聽熟一種版本,再聽另一個版本時,就能馬上感覺到其中的差異,多種版本比較起來,就會讓我去想彼此為何會不同,有發現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再去查資料。這種方式讓我感覺學的比較實在,而且會記得住。覺得聽夠之後,再換另一首樂曲。多聽幾首之後,就會開始了解各樂派與不同音樂家的風格差異,擺到時間軸上去對照,就會更了解音樂的演進歷史。這樣的聽音樂,是對我有意義、也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

 

放到自學上,我也希望控制住自己想灌給小孩很多東西的衝動,讓他們慢慢從點到線到面,依照自己的進度與方式,去學習一樣東西。雖然這樣很慢,但我總覺得這種「靠自己力量,慢慢湊出全貌」的拼圖式學習法,好過於「一下把所有東西全部告訴你,然後靠你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自求多福」的這種方法。後者就是目前學校的方式。這麼做,我想純粹只是為了教學方便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