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要求小孩做某件事之前(如:和大人打招呼),必須先說明為什麼小孩必須做這件事的理由,讓小孩的了解與認同,才會願意自動自發去做。

 

當然,在要求孩子做事之前,爸媽要先自己做到,讓小孩有榜樣可以遵循,對小孩幫助很大。

 

如果爸媽平時和小孩培養的感情夠深厚,小孩也每天都看到爸媽在做那件事,小孩就會很願意跟著爸媽,一起去做。

 

爸媽平常真的要花很多時間陪伴小孩,不斷在親子關係帳戶中存入「無條件的愛」和「美好的相處回憶」,這樣在需要叫小孩做事的時候,比較容易叫得動。

 

再給小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理由時,我不會想得太複雜,我只會給小孩一個簡單的理由,通常是「動之以情」,如:媽媽希望你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有禮貌的人都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就算不認識的人也一樣。

 

我為何對小孩「動之以情」,卻不「說之以理」?因為我覺得,很多道理是一時之間講不清楚的,很多大人自己都還沒想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小孩更不可能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只有先讓小孩因為「愛爸媽」的原因而願意去做,從不斷反覆的做之中,慢慢體會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道理。

 

如果一開始就「說之以理」,容易引導小孩和爸媽辯駁,最後失去焦點,變成「光動口,卻永遠動不了手」。

 

一開始就「說之以理」,小孩會越來越精明愛辯,讓爸媽無法招架,教養也會變得很沒效率。常常,爸媽在說不過孩子的狀況下,最後只能祭出權威:「我叫你做,你就是要做!」--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動之以情」,讓孩子願意心甘情願的去做。

 

我不贊成對小孩「誘之以利」,也就是用「可以得到好處」當成理由,如:「你跟別人打招呼,別人才會跟你作朋友。」因為這樣會引導小孩做任何事情都想馬上得到好處,如果沒有明顯立即的好處,小孩就會不想去做,這樣就不能達到讓小孩「自動自發做好事」的目的。

 

而且,爸媽說的好處,有時也不是必然結果:和別人打招呼,不見得別人就會跟你作朋友。這時,小孩就會開始質疑爸媽的話,產生不信任感。這不是好現象。

 

如果爸媽和小孩之間已經有些地方卡住或互不信任,小孩就會出現很多狡辯的理由。如果是這樣,應該從最根本來解決:先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與深厚感情。這時不宜強制要求小孩去做那件事情,因為這樣會造成口服心不服,讓親子關係的裂痕更嚴重。

 

如果小孩認同這個理由,但還是做不出來這件事,那就可能有背後其他的原因。這種狀況下,小孩是需要爸媽的協助,來幫忙解決困難。

 

孩子可能還小,所以不會表達,爸媽就必須靠觀察和提問來找出真正的原因。

 

觀察的重點是:每次不做的狀況,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試著找出可能的原因,一一試驗在小孩身上,看看反應如何,最後做出推論。

 

在幫助孩子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我也詢問小孩,聽聽他自己的說法。

 

我幫小孩尋找事情背後的原因時,會應用幾項技巧與句型:

 

  1. 1.      只重複他的話,不加任何判斷和建議,他就會自己接著說下去,最後說出真正原因這是心理諮商師常用的方法。最好還要拿紙筆,把小孩說的所有原因都記下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力,白紙黑字才是最可靠的。這樣做也會讓小孩感覺到:爸媽真正在專心聽我說話,爸媽真的有把我說的話當一回事。
  2. 2.      小孩表達不清,意思有點模糊的時候,為了確認小孩話中的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遍,然後問他:你是這個意思嗎?
  3. 3.      得到一個原因之後,永遠要問:「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如果小孩又說出其他原因,再重複步驟123。有時必須重複步驟123很多次。

4. 如果小孩認為這就是所有原因了,就要邀請小孩做出承諾:「如果沒有這些原因,你就願意做這件事情了嗎?」

  1. 5.      如果小孩說願意,那就代表他所說的原因是真正他不去做的理由,所以爸媽就要和小孩一起想辦法解決那些困難。
  2. 6.      解決完所有困難之後,要再次請小孩許下承諾:「下一次,我就會願意自動自發去做。」

 

 

舉例:小孩不想和人打招呼。

我:我們之前不是說好,看到人都要打招呼嗎?因為我們要當一個有禮貌的人。可是為什麼今天你看到林阿姨,卻不跟他打招呼?

小孩:因為我不想。

我:因為你不想?

小孩:對,因為今天好熱。

我:今天好熱?

小孩:是啊,所以我想趕快回家,不想停下來打招呼。

我:不想停下來打招呼?

小孩:對阿,因為太陽曬的我口好渴,我想趕快回家喝水。

我:所以你是說:因為天氣很熱,你想趕快回家喝水,所以看到林阿姨也不想停下來打招呼,是這個意思嗎?

小孩:是啊。因為一打招呼,你就會跟林阿姨聊天聊很久。

我:聊天聊很久?

小孩:是啊,所以我不想停下來。

我:你不想停下來?

小孩:是啊,因為一停下來又不知道要等多久,你才會講完話。

我:所以你是說,因為怕媽媽和林阿姨聊天聊很久,所以你就不想停下來,跟林阿姨打招呼,是這個意思嗎?

小孩:對。

我:還有其他原因嗎?

小孩:還有因為他很兇。

我:因為他很兇?

小孩:對,我上次有看到他罵仔仔?

我:罵仔仔?

小孩:對,上次仔仔不小心打翻果汁,他就一直罵仔仔。

我:一直罵仔仔?

小孩:是啊,仔仔好可憐,喝不到果汁還要被罵。

我:喝不到果汁還要被罵?

小孩:是啊。

我:你是說,因為你看到林阿姨因為仔仔打翻果汁罵他,你覺得林阿姨很兇,所以不想跟林阿姨打招呼,是這樣嗎?

小孩:對啊。

我:還有其他原因嗎?

小孩(想一想):沒有了。

我:所以,如果今天沒有很熱,你也沒有想趕快回家,媽媽也不會跟林阿姨聊天聊很久,你也沒看到林阿姨罵仔仔的話,你就會願意和林阿姨打招呼了,是這樣嗎?

 

小孩(想一想):對。

 

(尋找原因的過程結束,開始幫小孩一一解決他提出的所有困難)

 

我:你覺得,因為天氣太熱,所以大家都可以不打招呼嗎?

 

小孩:(笑)不是。

 

我:天氣太熱不是你可以不打招呼的原因喔。打招呼不需要幾秒鐘,只是叫個名字,點點頭,笑一下,就可以走了。這樣就可以繼續當個有禮貌的人囉。

 

小孩:可是你每次打招呼都會和人聊天聊很久。

 

我:哈哈,對不起喔,有時候媽媽真的一開始聊天就會忘記時間。如果是這樣,你就提醒媽媽你很渴,想趕快回家。媽媽答應你,一定會注意到你的。好嗎?但媽媽還是希望你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嗎?

 

小孩:可是林阿姨很兇,他不是一個有禮貌的人。

 

我:別人不禮貌,是你也可以不禮貌的理由嗎?媽媽不是告訴過你,不管別人怎麼做,你都要選擇去做對的事情,不是嗎?

 

小孩:對。

 

我: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對的事情。不管別人有沒有禮貌,也不管別人是不是對我們沒禮貌,我們永遠都要當個有禮貌的人。打招呼是有禮貌的人一定要做的基本動作,所以,我們還是要跟林阿姨打招呼。

 

所以你知道下次碰到林阿姨,你該怎麼做了嗎?

 

小孩:要跟林阿姨打招呼。

 

我:對了,很棒。媽媽知道你一定會說到做到,因為我知道你是一個守信用的人。

 

在找原因的詢問過程中,爸媽只是溫和仔細的問話,不要加上評論或是指示,仔細聽小孩說的話,用筆記錄下來,作為最後討論解決的問題清單。這樣可以幫助小孩整理自己的思路,搞清楚自己為什麼就是不做那件事,找出真正的原因,可以避免小孩產生對自己的挫折感和負面情緒(我就是做不來,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願意)。

 

爸媽一定要問完所有理由後,再開始幫小孩解決困難。

 

我看到的狀況是,常常小孩隨便說一個理由,爸媽就馬上疲於奔命去幫他解決,好不容易解決了,小孩卻又冒出其他的理由。

 

這是因為小孩自己都還沒搞清楚為什麼自己不想做這件事。

 

這樣幾次下來,爸媽很容易感覺無力,對小孩失去耐心。所以,一次問出所有的理由是很重要的。

 

列出所有理由後,常會發現只需要解決最關鍵的一個,其他理由就會迎刃而解,這樣可以省了爸媽很多麻煩。

 

小孩因為必須許下承諾,所以他在找理由時會認真思考:這到底是不是我不想做的真正理由?因此,「邀請小孩許下承諾」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步驟。

 

解決完所有問題之後,爸媽一定要請小孩許下承諾,也就是問小孩:「如果解決這些困難之後,你願意去做嗎?下次碰到這種狀況,你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了嗎?」

 

只有小孩願意開始行動,才會為自己的話開始負責。

 

如果缺少「邀請小孩許下承諾」的這個步驟,爸媽會努力解決很多問題之後,發現小孩還是在原地踏步,沒有任何進展。

 

這幾個詢問技巧,可以幫助爸媽在跟小孩詢問原因時,比較有條理有次序,能夠有效的溝通。但這些技巧,不是用來說服小孩的必勝秘笈。

 

有時,問到最後,小孩也說不出什麼理由,只是說:「我就是不想做。」如果是這樣,爸媽要判斷,是否小孩在賭氣?如果小孩在賭氣,就先不要急著問他,等他情緒過去能好好談話再說。

 

如果不是賭氣,爸媽就要判斷:也許這孩子就是缺少嘗試的勇氣或者是因為惰性,就差那臨門一腳把他踢進門裡去。此時,爸媽可以採取適當的「威脅利誘」措施,強制或鼓勵小孩去做一兩次,讓他習慣之後,就不成問題了。

 

也有可能爸媽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真的不是孩子目前能力所及,此時爸媽就應該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安心的做自己。

 

也許有一天,等孩子大了點,可以再試著要求看看。

 

也許,孩子永遠都不會想要做,那也沒關係,爸媽也不是因為孩子會做這件事才愛孩子的,是嗎?

 

所以,爸媽學會放寬心一點,去看孩子能做到的部分,不要一直看孩子還做不到的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