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用學校的教材出作業,但在國語學習上,不光只是寫的功夫,還有聽、說、讀的基本工要持續培養進步。

 

很多人覺得聽和說的能力不需要特別培養,但我覺得仔細耐心的聽別人說話、可以邊聽邊抓重點,順手寫下筆記,甚至聽出言外之意這是需要練習的能力。

 

以前國小有說話課,現在已經被刪除了,我覺得清楚有條理有內容的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思想,陳述自己的論點,和別人溝通自己內心的感情這也是要練習的。

 

更不用提如果需要上台做簡報、演講、當老師教課,說話的訓練是多麼重要。

 

讀的能力除了廣泛閱讀之外,還包括朗讀。朗讀是很好的訓練,可以精進日常生活中使用字彙的深度,並且讓自己的口齒清晰,培養對語文的音韻的第六感,反過頭來增進聽和說的能力。

 

缺乏聽、說、讀能力的孩子,很難在上課時專注聽講,也很難在與人對話時真正去瞭解對方要說什麼,日常對話也都是簡單不完整的句子,不但讓人覺得粗魯沒禮貌,更不可能表達出什麼複雜的思想和感情,造成與人溝通的障礙

 

我從個人經驗發現,這種聽不下別人說的話,自己的話也說不好的孩子,好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語文的聽、說、讀能力,就是學習的基本能力,只要聽、說、讀的能力好,學任何學科都事半功倍。

 

未來中學生的PISA評比也是主要考閱讀能力,在語文科目學習上,除了寫的能力外,聽、說、讀的能力也慢慢被大家重視。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語言,其實就是我們腦中在思考和自我對話的語言,如果日常對話用的都是負面的、粗魯的語言,腦袋裡就不可能裝著正面、積極、精緻、優美的思想。

 

這是我很在意的部分:寫文章也許能暫時披上美麗外衣,但生活中聽了什麼,說了什麼,絕對代表孩子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這些能力都無法用量化評估,所以基本上學校很少著墨在學習這部分,上補習班學的也絕對只是表面,很難讓學生內化。

 

幸好,不論是上學或是在家自學,可以在家庭環境下,很自然的培養出這些能力。

 

怎麼做?讀經、親子共讀、以及大量優質有內容的親子對話。

 

讀經

一般人反對讀經的最大理由是:經書程度太深,孩子不懂,叫他死背沒有意義。

 

我覺得這些理由都是大人用自己的觀點套在小孩身上。

 

回想每個人牙牙學語的時候,都是聽周圍的人談話,就算不懂,也是先死背下來,先會講以後再來慢慢瞭解意義這就是聽覺記憶,是每個新生兒的生存本能。

 

所以讀經對我來說,最大的功用在於保持孩子聽覺記憶的本能,讓他們不要忘記可以從聽覺學習。

 

因為是生存本能,聽覺學習的內容都是一種模糊的第六感,往往是印在內心最深處。

 

一直擁有這種模糊的第六感,會讓孩子在長大後擁有很強烈的學習直覺。

 

你曾經觀察過在任何一門學科很出色的人嗎?他們之所以出色,絕不是只有豐富的知識,純熟的技術,他們都有無法言喻的敏銳第六感。

 

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從小一直考試成績很好,但當我跟別人說我考試時都是憑著模糊的第六感來作答,別人都很難相信。

 

但一直到現在,我學新東西都能很快抓到要領,我覺得就是因為我一直保有這種模糊第六感。

 

我看過一些學習很慢的人,我發現他們不是很笨,而是不會去聽自己心中的第六感,甚至傾向否定自己的第六感,一直尋求外界告訴他正確答案,讓他死記下來。

 

要培養這種模糊的第六感,也就是學習的直覺,最好的方法就是讀經。

 

因為讀的經書很難完全理解,讀經的教學理論也不希望大人太詳細解釋字句意義,所以孩子必須自己去猜、去連結,才能記得下來。

 

敢亂猜,是主動學習的開始,也是培養直覺的第一步。

 

讀經需要手指著字,大聲朗誦出來,不但自然而然學會認字,還可以促進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這是閱讀的基本功。

 

自己朗誦出來的聲音,當然是自己聽的最清楚,平時還要聽CD複習長期聽下來,自然養成長時間的專注聽力。

 

因為朗誦的內容都是經典,用字遣詞精簡優美,孩子的嘴吧習慣念這些字句,自然就輸入腦袋裡,等他們要開口講自己的話時,自然輸出的內容和輸入的差不了多少這是增加孩子說話的深度、廣度與精緻優美程度。

 

當他們接觸到日常生活中粗俗的用語時,很自然就可以體會到兩者的不同。這是培養語言的審美觀,每個人都自然會選擇讓自己和大家都舒服的言詞。

 

每天早上帶著孩子讀經,不用10分鐘的時間,同時能增進聽、說、讀三種能力,我覺得非常划算。

 

我們讀過論語、大學、中庸,現在正在念詩經、老子、唐詩三百首,我還另外從教會經文中擷取章節,讓小孩用讀經的方式朗誦。

 

另外我們也用英文讀經,這部分會在以後講英文學習時再詳細說明。

 

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的觀念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也都在做。我只想分享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心得,就是:一定要挑選比孩子目前程度還高一點的書籍,也要挑比較不合乎孩子興趣,孩子平常自己不會去翻閱的書來讀,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在閱讀上的偏食。

 

每天吃完晚餐,收拾好餐桌,我們全家會坐在餐桌前,拿出各自的聖經或其他教會經文一起研讀。每個人約念半頁,孩子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會提出來,然後我會問兩個問題:

「今天的經文主要在說什麼?」--這個問題讓孩子學會馬上從閱讀的段落中擷取大意,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能用自己的話把書中的意思說出來,才是真正有讀進去這是基本的學習能力。

「你今天從這段經文裡學到什麼?」--這個問題讓孩子省思這對經文對他的意義何在?可以讓他把經文和自己的生活連結起來。我覺得這也在培養學習的能力你必須先想通學這東西和自己生活有何關係,你才會真正想認真開始學。

甚至很多大人都覺得聖經裡的詞句艱深難懂,但我們從一天一節開始,天持續讀,最後孩子能自己順暢閱讀聖經中的字句,這是閱讀的功力。

不是輪到自己讀時,能專心同時看著經文也聽別人讀,這是訓練聽力。

能夠完整清楚的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就是讓孩子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選擇聖經,因為這是我們家庭的宗教傳承,聖經裡的智慧經歷數千年的考驗,絕對值得好好研讀,程度也超過孩子目前會讀的課外書,當然,一開始如果沒有父母親的共讀,小孩子很難自己翻開聖經讀出興趣。

 

盥洗完畢,躺到床上後,是另外一段比較輕鬆的共讀時間。我們目前是念「吳姊姊講歷史故事」。

 

這套書我們從姊姊國小一年級開始讀,因為文章中的用語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會用到的,一開始常必須停下來解釋,裡面其實牽涉到的人物很多,我覺得讀這種書也是在考驗孩子的聽覺記憶力,孩子現在已經可以聽的津津有味,四年級的姊姊有時嫌我念的速度太慢,乾脆自己拿出起來看這就達成我親子共讀的最終目的:讓孩子自己看他原本不會打開的書。

 

如果還有時間,我們就念其他的英文書或新詩選集,或任何孩子想聽的書。

 

如果念的是比較簡單的書,有時候就換成姊姊唸給弟妹聽。

 

這時候的親子共讀,主要是培養睡覺情緒,所以我就不會問孩子任何問題,頂多彼此分享一下讀後的感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在家自學 PISA 閱讀能力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