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國語聽說讀的能力,除了上篇文章提到的讀經和親子共讀之外,還有大量優質的日常親子對話。

 

當然,在家自學的家長和孩子,一定會比上學的家庭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在親子對話方面,每家都有自己的獨特溝通方式,都很值得參考。

我想在此分享我在家裡親子對話的心得,是想告訴尚未自學的家長,只要抓到要領,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其實你們也可以擁有大量優質的親子對話,不需要等到開始自學才能做。

 

親子對話,當然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我想特別講三個需要特意安排的時間。

 

餐桌對話

 

我們盡量每一餐都在家裡吃,只要是在家的家人,都會坐到餐桌上一起吃飯。吃飯時,我們會對天南地北的隨口聊。聊天主題從媽媽小時候的糗事到是否需要打流感預防針,從如何投票選出理想的總統候選人到為什麼美國要一直印鈔票。

 

主題有時來自新聞報導或讀書心得,有時來自孩子提出的生活問題,我們盡量用孩子能明白的話完整解釋,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歡迎他隨時發問或提出自己的意見。

 

我和爸爸有時還會分成正反兩方,互相辯論,讓孩子知道各自不同的立場。有時候小孩還會插進來第三方的意見。我們都覺得這樣彼此辯論,互相詰問是很有意思的過程,一點都不覺得小孩在挑戰爸媽的權威,反而有時小孩提出的新觀點,會讓我們大為驚豔。

 

我覺得這種餐桌上的家庭談話,不光是在家自學可以這麼做,孩子上學的家庭如果也這麼做,絕對會看到很明顯的效果:家人關係更親近,親子之間更互相瞭解,孩子更知道其實課本的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讀課本不光只是為了考試而已。

 

 

怎麼開始呢?

 

先至少一星期一次,全家人一起在家裡圍坐在餐桌前,好好吃一餐。不要去餐廳,餐庭環境干擾太多,談話不容易專注深入,如果真的懶的自己做,叫外送外帶也可以,但要放在正式的餐具裡好好慢慢的吃,不要一人一盒便當,滿桌免洗餐具,狼吞虎嚥的快速解決。

 

要坐在餐桌上,不要坐沙發用茶几吃飯,更不要開電視,先體會那股安靜的感覺,彼此之間才會想開始真正講話。

 

爸媽不要讓餐桌上的談話變成訓話,不要趁機褒貶孩子的功課與表現,一開始只要放鬆單純的聊天,關心孩子的生活,聽聽他想講什麼,不要批判,不要急著提出解決方案,只要聽。

 

也許一開始,家人彼此會很不習慣,不知道要說什麼,但是只要一次一次堅持做下去,親子之間溝通的大門會打開,這是絕對值得的努力。

 

現在很多教改人士大呼要讓學校的學習內容更生活化,但我要說,生活化跟學校的本質相衝突,學校教的知識本來就不會生活化,讓知識生活化應該是父母親的責任,只要爸媽多跟孩子聊天,多帶孩子經歷生活中繁瑣大小事,而不是頻繁接送孩子往來安親才藝班,自然而然,孩子就會感覺到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都會用到這就是生活化。

 

只要親子之間能誠懇順暢的溝通,就算孩子的學校成績再不好,也會具備健全的人格與穩定的個性等他踏出社會以後,這兩點絕對比學校成績重要太多了。

 

真的不要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讓孩子天天補習,很晚才回家。不如讓孩子早點回家,全家人可以一起吃飯,早點睡覺,這樣對孩子未來的幫助一定更大。

 

家庭聚會

 

每個星期天下午,我們全家人會特別播出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舉行家庭聚會。

因為我們在家自學,每週課程與活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們會一起討論下週的行程,互相配合。我們也會一起規劃家庭旅遊之類長期目標。

 

然後孩子會分享上週的學習心得,也許是完成的作品、看完的書、或上課學到的事。接著由八歲以上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媽輪流準備一個簡短課程向其他家人分享,主題從健康飲食、生活禮儀、到節慶故事等,由負責分享課程的人自行決定。

 

然後是點心與遊戲時間,全家人輕鬆的一起吃點心、玩遊戲從比手劃腳、鬼抓人到下棋、桌遊,想玩什麼就玩什麼。

 

我們常和朋友一起玩,卻很少和家人一起玩,安排這段一起吃點心和玩遊戲的時間可以大大拉近家人的距離,孩子越大,越能感受到這種遊戲與點心時間的重大意義。

 

藉著這樣特別安排的家庭聚會時間,每個家人都可以互相瞭解各自在忙什麼,有什麼進步,有什麼目標,關係到全家人的決定也會在聚會中一起討論,小孩可以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練習溝通的技巧,培養民主的基本素養。

 

我的孩子天生都是比較內向害羞,善於觀察卻不善於表現,在家庭以外的環境會比較退縮,不敢表達,只有在家裡安全熟悉的環境會比較放得開。我覺得家庭聚會的流程,讓他們有機會反覆練習表達自己意見,甚至把自己學會的東西,整理消化後當老師教其他家人,大大增進了孩子的說話能力。

 

如果你也想開始做這樣的家庭聚會,首先需要每個家人願意每星期撥出一段固定時間,至少半小時,專心用於陪伴全家人。這件事從孩子越小做起就越容易,孩子大了比較會有自己個人的活動,配合起來就比較困難,但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穫的。

 

 

這半小時內要做什麼?我覺得不一定要和我們家完全一樣,重點是要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機會就好,先從半小時開始,等到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再延長。

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就一起玩桌遊或下棋。

 

只要開始這樣做,你會發現,雖然是一家人,但還真的很少時間一起玩,除了溝通必要生活事項之外,很少像朋友一樣漫無目的聊天。

 

安排這種家庭聚會,除了孩子語文能力進步的收穫外,對家人關係也會有顯著的增進,絕對值得試試看。

 

與孩子個別談話

 

這是我們有了第二個孩子後發現的大秘密一定要特別安排時間跟每個孩子個別相處聊天。

 

通常老大因為曾經有段時間獨佔父母親,比較不會有被忽視的感覺。但底下的弟妹一出生就必須和兄姐分享爸媽,大人也通常會拿老大的表現來和弟妹比較,所以老二常會感覺是一直生活在兄姐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我會特別注意安排自學的時間表,讓每個孩子都有單獨和我相處的時間,其他手足也許是出門自己上課,或是在房間裡睡覺。在單獨相處的時間裡,我們就會很自然的聊天,一起做想做的事。

 

我和爸爸也會盡量找機會個別帶孩子出門,無論是遛狗、倒垃圾、買菜,甚至工作出差(只要工作內容許可)。

 

對被選中個別陪爸媽的孩子來說,是天大的特權,代表爸媽特別重視他的存在,孩子會像中了樂透大獎一樣高興。

 

沒有其他手足的干擾,孩子會特別乖,特別努力表現最好的一面,這種作法也讓我有機會個別觀察每個小孩,發現每個小孩的不同。

 

我覺得單獨相處有時也沒有要特別聊什麼,只是要讓孩子養成和爸媽個別談話的習慣,不至於感覺到:爸媽一說要跟我「單獨談談」,就代表要大禍臨頭了。

 

這樣,等到真的發生什麼嚴重的事,真的需要單獨坐下來好好談時,孩子比較容易放下心防,會跟爸媽說真正心中的感覺。

 

我覺得「說出自己心中話」的能力跟學校成績無關,但和孩子的人生幸福有很大關係。我看過很多例子,就是因為「不會」或是「不習慣」說出心裡的話,導致工作不順利、家庭失和、婚姻破裂。

 

幫助孩子習慣對親密的家人說出深藏在心底的話,是每個爸媽都能做到的事,也是每個爸媽責無旁貸的責任,任何再厲害的輔導老師或心理專家都不會作的比孩子的爸媽好。

 

既然選擇了在家自學,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學習目標,不可忽略。

 

回到原點,增進孩子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不是為了考試得高分,而是為了能更順暢的與人溝通協調,共同合作創造美好的生活,不是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在家自學 溝通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