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帶K去上語言課。

 

平常在家,我是常常跟K講話,也引導他要講話,不過他不見得每次都想理我,有時感覺他也只是隨便發個聲音來應付一下。

 

今天上課,面對不熟的老師,K剛開始很退縮,直到看到喜歡的車子玩具,才開始願意跟著老師引導,說「要」,「不要」等短句。但也是感覺在應付,並不是很享受與人的互動,只是因為想玩車子玩具,不得不做的犧牲

 

在家裡,如果K不想講話,我並沒有很堅持要求他一定要用講話來表達,因為我覺得講話應該是自然而然就會的,但治療師說,這種類型的小孩必須強力要求他講話,他才會開口。

 

感覺講話對K來說,是很大的負擔。上完1小時的課,K好像很累的樣子,午飯也沒吃就睡著了,睡醒後還鬧了一陣子起床氣。

 

陪著K躺在床上,安撫他的起床氣時,我突然感覺K就像躲在殼裡的蝸牛,越想把他往外拉,他就越往裡面縮。

 

想到K出生後一直還閉著眼睛,一副陶醉在媽媽肚子裡世界的模樣,一點都不想睜開眼睛來面對這新的世界,我還曾經擔心這小孩是不是眼睛有問題,護士告訴我:「沒問題的,打預防針的時候突然睜開一下後來又閉起來,看來是還不想打開眼睛而已。」K一直到出生後兩個星期,才慢慢睜開眼睛。

 

其實K一直給我這樣的感覺,在自己熟悉的世界裡很怡然自得,很容易滿足。他會觀察外頭的世界,但是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很興奮的參與其中,而是像很穩重的大人一樣坐在旁邊看,偶爾加入一下下。

 

感覺K的心裡有個很浩瀚的森林或是很深沈的宇宙,那是他的秘密基地,他在裡面玩的一點也不想出來,如果硬要他出來,他就會開始生氣,他也不隨便邀請人進入他內心的森林,只有媽媽可以從外頭瞄幾眼,他也允許媽媽接近。

 

但其他人要靠近?很難。

 

老師又跟我談要讓K上幼稚園的事情,但我看了K上完課的狀況,真的覺得現階段上幼稚園,就像「硬要」把K拉出他覺得安全舒適的蝸牛殼一樣。

 

我一直思考:這樣對嗎?需要這樣嗎?有必要這麼急嗎?

 

其實我並不在意K是否很慢學會講話,因為我知道他應該始終會講話的,我比較在意的是,醫生與治療師都一直跟我強調:幸好現在發現的早,你要馬上把他往外拉,如果你不趕快開始治療,他就會一直沈溺在自己的世界中越陷越深,年紀大了,就沒有那麼好拉出來了,就會變成真正的自閉症了。

 

我也在想:沈溺在自己世界有什麼不好?往外拉又有什麼好?急著把他往外頭拉,他會不會人出來了,但靈魂還在裡面?到時要怎樣才能把靈魂往外拉?

 

會講話是一回事,會表達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會講話,但不會表達自己的意思與感情,很多人不會講話,卻能用其他方式(手勢、眼神、動作、繪畫、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與感情。

 

K在家裡,和家人的關係緊密融洽,他在家中很放鬆,雖然有時很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但當他想從自己的世界出來,和我們在一起時,他的確很享受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

 

我感覺是因為K有了家人的關係,所以他現階段很滿足,沒有動力去建立與其他人的關係。如果是這樣,有需要在意他現階段就是對家人以外的人很退縮害羞嗎?應該年紀大了,自然會想往外找朋友吧?只是他的這種需求出現的比別人慢,現在時候未到而已。

 

每次醫生與治療師跟我說一些事,都會讓我一直思考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好像都沒辦法一下子得到很明確的答案。

 

我知道未來在陪著L長大的路上,我一定會一直面對各種不同的決定:醫生與治療師的專業建議、一般人的作法、身邊親友的建議,我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去知道哪一種選擇是對K最好的,在這方面,我真的需要神的帶領,才能有智慧與勇氣作正確的決定。

 

我想到,雖然K不喜歡講話,但他喜歡在我們全家念經文時,坐在我膝上,跟著念每一句經文的最後一個字。

 

我很高興K是從小就學習福音,領受那上好的福份,依照他固執不會變通的死腦筋來看,未來應該會一直走在福音的道路上,不太容易偏離,這是身為媽媽很大的安慰。

 

只要K一直在福音中學習進步,我知道他就能感受到愛,並對別人表達愛,他的品格不會偏差,情緒也會很穩定,就算很沈默,不愛講話,沈浸在自己世界中,他依然會是個身心健康的人。

 

K的學習過程也許不會在六歲進入小學時看出成果,也許到18歲進入大學也不會結束,但我們不也是一直在學習進步?學習不是以進入小學為目的,也不是在大學畢業會就結束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本來,我以為已經帶過兩個類型完全南轅北轍的孩子之後,第三個孩子我應該算是游刃有餘,可以輕輕鬆鬆的陪小孩長大了。

 

我現在開始感覺到,K將會教導我更多的事情,讓已經帶了兩個孩子的我,認識到另一種更不同的孩子。

 

我依然覺得K是我的祝福,但我也知道,他也會帶給我很多功課,也許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我才能真正學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