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領導孩子的第二步,就是要擘畫願景。

 

對我來說,就是要常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希望孩子在18歲的時候,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問題的重點是:「成為怎樣的人」,而不光是「大學念什麼科系」、「以後做什麼工作」、「過怎樣的生活」、「有什麼傑出才藝表現」、「能賺多少錢」。

 

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回歸原點,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看。

 

我希望孩子在18歲時,是個正直、誠實、忠誠、勤勞、自立、勇敢、謙卑、服從、溫和、善良、仁慈、身心健康、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守信用、熱愛學習、對神聖事物保持虔敬、穩重、懂得感恩、道德清白無損、事事問心無愧,能夠勇敢的站在神前的年輕人。

 

至於孩子會唸什麼科系、做什麼工作、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才藝、能賺多少錢,因為我的孩子並不是在特定方面有明顯天分的人,所以現在都還在觀察中,我仍在心中常常琢磨,沒有定論。

 

我想,等到他們18歲時,整個世界會和現在大不相同,所以我也不需要太早幫他們想好這些枝微末節,捉住大方向就好。

 

我選18歲的時間點,是因為孩子應該在這個時間離開家裡,去外地傳教。

 

對我來說,作父母的職責是把家中當成傳教士訓練中心的準備班,在家中把孩子培養成已經準備好的準傳教士,當孩子出發要去傳教士訓練中心時,他應該在身體、心靈、靈性都處於準備好的狀態。當他到了傳教士訓練中心,所有的訓練課程對他來說,應該只是複習而已。

 

我認為,父母必須先規劃,孩子應該在幾歲時能夠離家自立,獨立生活,那就是父母工作成果的驗收時間,也是應該達到願景的時間。

 

這時間可以比我設定的早,也可以比較晚,但是絕對不要太晚,超過20歲我覺得就有點太晚了,這樣會讓孩子養成惰性,發現賴在家裡的好處,爸媽就會發現「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痛苦。

 

畢竟,在法律上認定,超過20歲就算是成年,要負完全的法律責任,我們沒有理由覺得必須負完全法律責任的人,還必須仰賴家中資源,靠爸媽照顧吧?

 

擘畫願景為什麼很重要?

 

箴言2918:「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這裡的「異象」,在英文就是vision,也就是願景的意思。

 

如果沒有願景,容易失去對目標的方向感,隨性隨意的這邊看看,那邊試試,這個不錯,那個也很好,但沒有一樣是真正投下心力去努力完成。

 

因為不知道哪樣是真正值得投下心力去完成,所以很容易有恐慌和焦慮,害怕和別人不一樣,總是感覺和別人作一樣的事情比較安全。

 

跟別人作一樣的事情,就會得到和別人一樣的結果。但那結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很多人卻不知道也不敢肯定。

 

因為滿心的恐慌和焦慮,所以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周圍人的身上,而政府,是最好怪罪的對象。怪政府沒有把教育辦好,是減輕父母焦慮與壓力的最簡單方法。

 

這些父母都沒想到,民主國家裡,所謂的政府,就是他們自己。

 

怪罪別人,父母也許因此減輕焦慮與壓力了,但孩子呢?他們還是沒有學到應該要學的東西,還是沒有為他們的人生做好準備。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裡,有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愛麗絲:「請你告訴我,我現在應該要走哪條路呢?」
「那得看你想要到哪裡去啊!」笑臉貓說。
「到哪裡去都沒關係」愛麗絲說。
「那麼你走哪條路也沒有關係喔。」笑臉貓回答。

 

的確,沒有人能幫你決定你要帶孩子走上哪條路,你得先想好:我想要帶孩子往哪裡去?

 

擘畫願景是父母無法迴避的責任。

 

擁有願景能讓我們更有能力排定生活中的優先順序。

 

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有非常多的專家會告訴你這個重要,那個也很重要,也很非常多的課程選擇,看起來這個很棒,那個也不錯,都能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未來更加光明。

 

只是,我和孩子只是普通人,一天只有24小時,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的狀況下,我們不可能照專家的話全部做到。

 

尤其因為我們在家自學,我發現沒辦法達到所有專家的要求,往往是我感覺焦慮的最大原因。

 

我必須選擇最好、最重要的,放棄那些好的、不錯的、甚至更好的。

 

我得去辨別,那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我想要的,但其實不是那麼需要。

 

我不能讓專家或老師來幫我決定哪些是重要的,因為他們的願景,不是我的願景。我和孩子的未來,不是他們的未來。

 

我必須有勇氣自己做決定。

 

J一年級時身體不好,上學耗盡他所有的體力,回家後根本沒力氣和弟妹玩,更不用談讀經文了,而且因為生病常常請假,連學校的學習效率都不好。

 

根據我的願景,我設定孩子的優先順序: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個人健康,第三是福音,第四是課業,為了上學犧牲前三項,是嚴重的失衡。

 

所以我在一年級下學期幫他請長假,二年級開始自學。學任何東西都可以慢慢來,但從小擁有快樂的家庭生活和培養健康體魄,是不能拖延的。

 

J的狀況,我不是不讓他學,而是希望他先養好身體,以後慢慢學。這就是我的優先順序。

 

因為我有願景,所以我才有力量堅持我的優先順序。

 

T一年級下學期剛回學校上課,T原本個性就比較隨性愛玩,加上讀寫能力比較差,寫功課速度很慢,也非常吃力,老師說一定要寫完才能睡覺,這樣孩子才會養成好習慣。但我覺得準時睡覺比寫完功課重要,所以8點一到,就算功課沒寫完,還是必須上床。寫不完功課的壓力,讓T自己去面對,和老師解釋。因為,健康的優先順序在功課之前。

 

我知道依照我的願景,要孩子每天寫完功課才能睡覺,是無謂的堅持,對完成我的願景沒有幫助,所以我能站穩立場,不會因為旁人說什麼而改變我的作法,有力量堅持自己的優先順序。

 

K因為滿三歲還不會講話,醫院評估必須進行語言治療與人際溝通的復健治療,建議最好趕快送幼稚園,不要一直讓K待在家裡,因為家中刺激太少,K無法進步。

 

我認為K趕快學會說話的重要性,低於他能從小每天擁有熟悉溫暖的家庭生活,讓他依照自己的步調,學會與人情感交流,擁有健康的身心。

 

所以,我選擇不送K上幼稚園,也不像某些爸媽一週安排五天復健課程,不停趕場。我只安排一週一次,一小時的說話課程,讓大開可以有系統的開始學說話,其他依然維持原本的家庭生活模式,並不因為他的問題,把所有家庭資源一面倒的傾注在他身上。

 

就是因為我對小孩的未來有清楚的願景,所以我敢與眾不同,有能力去評估專家意見是否適合我的狀況,有勇氣去做和願景有關的事,不去做和願景無關的事。

 

最後要提一點,願景要夠寬廣遠大,因為我們最多只能達到願景的標準,甚至常常會低於願景標準,絕不可能超越願景。

 

如果我們只想考90分,只可能考到90分或更低,不可能考到100分。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設定自己要考100分,有可能只考95分,但那也比完全達成目標設定的90分要高。

 

有句古語:雖不中矣,亦不遠矣。

 

所以,願景不能只是:希望孩子能自己好好生活,有工作可以養活自己。那不是願景,那是最低標準。

 

願景要高到能期許孩子發光發熱,對周圍的人帶來良善影響,讓孩子得不斷努力,堅持找出自己真實而獨特的價值。

 

願景絕不能讓孩子太輕易達成,願景要讓孩子一直感覺到自己作的不太好,還有改善空間,必須繼續努力。

 

正如天父為我們人類兒女擘畫的願景,是要跟祂一樣完全,擁有無限的智慧與能力。

 

顯然,這個願景,我們這輩子應該都達不到。

 

但天父還是告訴我們這個願景,信任我們會努力做到。天父也不會因為我們目前還做不到,就不再愛我們了。

 

所以,父母也不應因為孩子目前還達不到願景而不愛他,因為高遠的願景,是一輩子的追求。

 

有清楚的願景,讓我可以:

 

比較容易觀察到孩子成長的所有面向,並且會預先見到過程與結果。

 

比較有能力統合周圍資源,做整體的評估。

 

比較願意自己動手去做,並且不斷跟人溝通。

 

最後,要常常在家中對家人分享願景,無論是孩子、配偶、父母公婆,不斷溝通,才能讓所有的事都互相效力,讓有願景的人得益處。

這就是領導的第二步擘畫願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