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基本信念: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只是我們要有智慧的去使用也就是使用的時機、地方、份量、對象都必須去仔細拿捏。

 

這就是聖經裡說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

 

就跟吃食物必須配合四季節令一樣,「冬吃蘿蔔夏吃薑」、「正月蔥、二月韭」之類的俗語是先民配合大地運行衍生出的智慧,在正確時間吃正確食物,不但便宜,農藥用量少,營養特別豐富,也對身體特別好。

 

但是再怎麼好的食物,吃錯時間,就會對身體不好。夏天和冬天可以吃麻辣鍋出汗消暑和暖和身體,但春天和秋天吃麻辣鍋,卻會讓身體燥熱不適。

 

很多新聞報導過對身體很好的食物,如山藥,也是只能適量吃,吃太多會讓雌激素增加,男生會長出乳房,女生會長子宮肌瘤,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新聞。

 

回到教養方面,父母的智慧就是:要知道什麼教養方法可以用在什麼時機,可以用多少份量與強度。

 

我相信,所有的教養方式都是好的,但也絕對沒有任何一種教養方式可以用到所有小孩身上,或是從嬰兒時期一直用到小孩長大成人。

 

就像「藥毒不分家」的觀念一樣,很多藥物,用在對的地方,就是救命仙丹,用在錯的地方,卻會害人失去生命。關於這點,我有很深刻的體驗。

 

我從小怕冷,手腳在夏天也是冰冷的。中藥有一味「附子」,具有強烈毒性,足以致人死命,但它卻治好了我長年手腳冰冷的症狀。我吃下那帖含附子的中藥之後,不到20分鐘,立刻感覺腳底好像有小火爐在燒,一股暖意從腳心很快上升到全身,暖洋洋的很舒服,是我從來沒感受過。

 

這個經驗讓我體會到:一般的醫生,開給我一般讓身體溫暖的中藥,就像投入深淵大海,吃了很久都沒有感覺。只有真正醫術厲害的醫生,有信心能掌握狀況,敢開給我「附子」這種毒藥,但這正是我的體質需要的,吃了立即見效。

 

所以,再怎麼毒的毒藥都不需要避之如洪水猛獸,重點在於會不會「用」--這就是一般醫生和好醫生的差別。

 

回到教養小孩方面,我也期待自己是「能」對症下藥,也「敢」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我希望能依照個人特質與需要,更細膩的對待每個孩子,因材施教,而非把「我自己」認為好的作法,用到每個孩子身上。

 

我相信,所有的教養方式都是好的,只是如何正確使用,必須靠父母的智慧,每位父母都必須去觀察、琢磨、嘗試、拿捏。

 

我發現,華德福人智學與中醫理論,在兒童發展上有類似的看法,都是在大約7-8歲之間,小孩開始「長智慧」,發展出對周圍環境的思考能力。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 7-8歲之前的小孩,靠的是模仿與感覺來學習,基本上不會去想太多。8歲之後,才逐漸變成「想過再做」的方式。

 

所以我才主張,8歲以前不需要思辯,只需要教導服從。

 

我歸納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教養方式,這是我自己觀察後推論出來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參考:

 

0-2歲:爸媽要當保姆

這階段孩子需要吃飽、穿暖、睡夠,父母必須有穩定單純的生活步調,不要給小孩太多刺激,才能讓小孩性情穩定。父母的生活節奏也必須放慢,讓小孩好好吃,好好睡。

 

2-4歲:爸媽要當領袖

這階段孩子需要規範和榜樣。他們喜歡聽爸媽的話,讓爸媽高興。經過模仿而學習是他們能快速適應世界,學會如何在這世界上生存的秘訣。所以爸媽要下明確的指令,要求小孩服從,這樣會讓他們感覺安心而且快樂。爸媽也必須留心自己生活中的言行,這階段的小孩像海綿一樣不停吸收周圍環境的資訊,爸媽任何不適當的言語或行為,都會深深烙印在小孩心中,像鏡子一樣反射出來,而且通常都會青出於藍,比爸媽更嚴重,這就是所謂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4-8歲:爸媽要當教練

這階段孩子需要培養許多生活自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求小孩參與家事,如清掃環境、洗衣曬衣折衣、準備並烹煮食物等,必須養成每天動手做的勤勞習慣,小孩發現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後,就會對自己更有自信。所以爸媽要像教練一樣,每天帶著小孩工作(做家事),磨練小孩性情。這階段的小孩偶爾也會出現人類的劣根性,如偷懶、無理的抗拒等,所以爸媽也要像訓練運動選手一樣,用嚴格的紀律來克服人類的弱點,這階段的磨練會讓小孩意志更堅強。

 

8-12歲:爸媽要當教師

這階段孩子開始想知道事情的原因,知道原因之後就會很樂意去做。孩子在這階段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可靠,有強烈的道德感,越來越喜歡抽象的思考。所以父母要開始像老師一樣好好解釋事情背後的理由,分析前因後果,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孩子依照他所知道的事情去做,尤其是在道德方面的議題,更要利用孩子此時強烈道德感,鼓勵他們擇善棄惡。

 

12-18歲:爸媽要當顧問

這階段孩子已經進入青少年,如果孩子小時候爸媽有完整的教導,此時孩子應該所有該知道的都已經知道,應該會做的也全都會做了。孩子會急於獨立,證明自己和大人一樣有能力,喜歡和朋友在一起,朋友的影響力逐漸大過父母。此時父母就應該慢慢退居孩子的幕後,當孩子的顧問平時不需要多說話,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只有當孩子發問時,再跟孩子討論,引導孩子找出自己的答案。所以,在孩子小時候,親子之間建立的深厚感情,會成為此時能夠好好談天交流的基礎,不然基本上,這時期的孩子發生什麼事,有天大的問題,也只會找朋友,不會找爸媽這是很危險的。

 

18歲之後:爸媽要當朋友

18歲之後算是完全成熟的大人了,爸媽就應該和孩子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就和朋友一樣。

 

我認為,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他需要父母親帶領他長大,這階段爸媽不能急於當小孩的朋友,放棄自己當父母親的困難工作。因為小孩可以交很多朋友,但他只能有唯一的爸爸和媽媽。

 

什麼是當爸媽的困難工作?就是當孩子做錯時,不怕孩子不高興,直接指正他的錯誤,適度給予訓練,幫助他根除自己個性中的劣根性。

 

爸媽不能、不應該、也不需要討好小孩。

 

但是現在我看到很多父母親,可能因為忙於工作,平日沒空陪小孩,好不容易全家放假時,不想把難得的休息時間用來作為人父母的困難工作,他們只想當小孩的玩伴和朋友,不想當領袖、教練、和教師。

 

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才發現小孩的生活已經完全脫離自己的控制,這時才想要好好管教小孩,但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任何管教只會激發他的反抗心,反而把他推離家庭與父母親。

 

另外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很理性,很早熟,所以不需要嚴格的管教就很聽話,很早就和孩子平等相處,互相以朋友方式對待。

 

這種孩子缺乏幼年時期被父母領導的經驗,所以比較不能合群,比較自私,不知道應該犧牲自己利益來成就團隊合作,這種小孩通常自尊心很強,但很容易受傷害,雖然很聰明,但個性不夠沈穩堅定。這種爸媽通常很早就著手開發孩子的智力,但忽略了幼兒時期應該發展對這世界、對別人的感受能力,通常他們也不願意教導小孩任何道德價值,希望小孩自己去選擇,但小孩完全沒有善惡標準的觀念之下,怎麼能做出好選擇?所以這種孩子給人感覺就是聰明機巧,非常早熟,但比較缺乏人的直覺和第六感,不會體貼別人,心地也不夠正直。

 

有些爸媽非常喜歡自己小孩聰明機巧又早熟,我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每個人對自己孩子的期待應該都不會一樣。但爸媽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的確會影響到小孩個性和人格。我希望孩子正直誠實、穩重善良,溫文有禮,這是不一樣的個性,所以當然採用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我自己將孩子離家獨立的年紀設定在18歲,比現在很多父母的標準都要早,所以我必須從小訓練小孩,讓他們有超過同齡一般小孩的成熟度與照顧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我目前按照上面提到的規劃在教導小孩,其實在和小孩相處的時間中,花在責打小孩的時數不會超過萬分之一,當然現在孩子大了,也很少需要我責打了。

 

但我回頭想想,我真的覺得我在孩子小時候適時適度的責打他們,是我能在帶小孩過程中一直保持有耐心、不生氣的基礎。

 

簡單來說,我現在能當「不打不罵」甚至「不嘮叨」的媽媽,不是我個性很好,而是我的小孩個性被我教的很好。

 

就像我在上文說的,我不是光責打,我也溝通說理,教小孩思辯,讓小孩自己選擇並承受後果,這些方法我都用,只是我會看小孩的發展程度選擇使用,我不會一套方法從小用到大。

 

所以我不會叫2歲的小孩要思辯,但我也不會去責打12歲以上的青少年,更不用說已經成年的年輕人。

 

思辯很好,責打也很好,我不用只是因為我覺得時機不對。

 

人和機器最大的差別在於:人會「看狀況」,機器不會,機器只會遵循指令。

 

在教養方面,爸媽最需要做的就是「看狀況」,而不是遵循任何教養理論的指令。

 

所以我也不覺得我在孩子小時候責打孩子,會讓他去打其他小朋友,或長大後有暴力傾向。

 

就像我不會覺得我在孩子小時候親過他,他就會去親其他小孩,或長大後到處亂親別人一樣。

 

因為我覺得我的小孩是人,他會「看狀況」。

 

我希望所有看我文章的爸媽,不要想直接移植我的作法,因為整個教養邏輯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就沒辦法運用自如。

 

我希望我所分享的個人心得,能幫助你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找出自己的方法,廣納所有教養法的優點,避免其缺點。這才是我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