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的心理關卡
有朋友告訴我:我很羡慕你有勇氣在家自學,但我就是跨不過去學歷這一關的心理障礙。
我很驚訝地說:在家自學一樣有學歷啊,只要是合法申請通過,國小國中高中學歷都可以拿到,跟一般在校生一樣啊!
他說:我知道,可是你們拿的不是名校的學歷,像是北一女,建中之類的,總覺得心裏不踏實。
我說:北一女,建中這些高中畢業證書,在申請大學和參加大學資格考試上,不會有任何加分優勢啊?為什麼要執著一定要這些名校的畢業證書?
他說:因為感覺只要上好的國小,就比較容易上好的國中,上了好的國中,就比較容易上好的高中,上了好的高中,當然就比較容易上好的大學啊!
我說:這只是家長為了求一個對不確定的未來能感到安心的虛幻保證吧!為了要到達最後上大學的目標,就去爬一個別人安排好的階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一步都不能有差錯,一旦出了差錯落了隊,就只有萬劫不復的下場,所以從國小到高中的十二年,家長和孩子都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差池。這樣沒有錯,只是會太累太辛苦了。投入與收穫不成比例,是很差勁的投資選擇。
他問:什麼意思?
我說:你認識有種學生,高中之前一直成績不太出色,但在高中階段突然開竅,成績突飛猛進,最後大學考得很好,甚至後勁十足,一路念到碩士博士的人嗎?
他說:有啊!
我說:這種念書方法才是最划算的。如果你念十二年的書,只是為了最後考上好大學,這種人就證明瞭其實只需要努力一兩年就可以考上好大學,你前面十年都大可以好好休息。
十二年的上學,就好比在跑一場馬拉松,跑過馬拉松的人都知道,除非你是世界頂尖的選手,一般是沒有人會在前十公里用盡全力衝刺的,那只會讓自己提早消耗體力,最後跑不完全程。一般民眾參與馬拉松比賽的最佳策略,應該是前十公里儘量慢慢走,30公里之前的配速,應該都是讓自己感覺輕鬆可以說話的慢跑速度,等到30公里之後再慢慢增加速度,真正的衝刺是最後五公里才開始。這種配速方式,才是保證一定能跑完全程而且跑出最佳成績的方法。
用在小孩念書上也是這樣,一場要跑12年的馬拉松,現代家長往往在急於求得自己安心的前提下,逼小孩一開始就要衝刺,先把別人拋在腦後家長自己才能放心,以為這樣會讓小孩考大學的勝算最大。這種作法除非正好碰上天資聰穎,意志力超強,情緒超級穩定,身體超級健康,加上孩子本身願意刻苦耐勞,全家人在這12年之間完全不能出任何差錯(生病或去世,生意失敗或失業,夫妻失和等),以這小孩念書與考試為第一優先來安排家庭生活,這樣孩子才有走完全程並且得到好成績的可能。
他說:聽起來好像挺難的。
我說:是啊,那為什麼要急於前面衝刺呢?念書這事情一直是很個人的,你把別人拋在後面,並不代表你能從念書這件事中得到更多好處,為什麼要從國小就開始很注意自己小孩是不是排名在前面呢?
念好國小還能念上好國中,念了好國中才能念好高中,念了好高中才能考進好大學,這種線性思維,感覺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順序爬就能保證成功。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國小的成績是最不可靠,最能騙人的,往往家長老師打一針激素下去就馬上見效,所以家長就很容易被這表像欺騙,安親補習業者也都喜歡拿這點大作文章。但上到國中,你就會發現國小打的激素退了藥效之後,小孩一個一個落隊,這時候在怎麼加強劑量,看起來都沒什麼效果,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小孩被操爆了。
國小靠外力打激素讓小孩超越自己的自然學習速度大步往前跨,讓家長得到了一時的安心,犧牲的卻是孩子一輩子的發展不均衡。
學齡前應該是自由探索發展好奇心的階段,結果拿來學國小先修課程,難怪小孩沒有好奇心,一點都不想自由探索。國小應該是用來培養生活能力,豐富各種生活經驗的時期,結果拿去往返在安親班,補習班,學校之間超前學習,反覆練習,以求在學校考試可以有好成績,那你怎麼能怪小孩四體不動,完全不會幫忙做家事,永遠只想到自己,一點都不會體貼別人?
國中階段進入青春期,應該是讓孩子有多樣化的人際互動(不只限於同儕,還包括對上與對下的人際關係),並且開始進入真實社會,探索未來職涯的階段,卻還是被關在教室裏考試念書,每天相處的人只有同學老師,甚至連家人之間相處的時間都不多,這種孩子生活層面太窄,難怪容易被戀愛沖昏頭(因為他生活中只剩下談戀愛這種比較有趣的事可以做),當然也不能怪他等考大學填志願時,還茫然不知道自己興趣在哪里!
為了上好大學,沿著好學校的學歷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家長是得到了安心的保證,孩子卻失去了那麼多重要的人生體驗和學習成長的機會,這樣划算嗎?
其實,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可以像跑馬拉松一樣,國小階段讓孩子用自己的速度跑,跑慢點都不要緊,到了國中,看孩子的發展狀況給予適當配速,但還是以孩子感覺輕鬆自在為原則,也容許孩子在這階段慢下腳步欣賞路邊花草,有時繞路去看看別的風景,等到上了高中,再開始全力衝刺,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最晚甚至到高三都還來得及。
這種學習配速方式會讓孩子感覺最輕鬆,也最能發揮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好成績。孩子也會得到完整的人格發展機會,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活經驗,也會對學習充滿熱情。這種孩子上了大學,才是他真正認真學習的起點,所以他才會後勁十足。
只是,家長要勇敢堅強點,前面要放得下自己的害怕,不要把自己的害怕壓到孩子身上。
他問:你是說,不用上好高中,也是可以上好大學?
我說:當然,好大學裏全都是好高中的畢業生嗎?不一定吧?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會形成好大學的學生裏,好高中畢業生的比例偏高的原因,其實是國中高中一路篩選的結果,這些好高中畢業生能考上好大學,不是因為他們唸的是好高中,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好學生,只是藉由考試分級後被好高中網羅進去而已。
這也是個倒因為果,會騙人的假像。
他說:你說的聽來都很有道理。但是有個問題,環境是很重要的。好高中裏面學習風氣好,容易激勵小孩的念書精神。不好的高中學生素質差,搞幫派吸毒的一大堆,很難保證孩子不會變壞,所以考個好高中還是很重要的,主要是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我說:有需要花那麼多精神和時間,只為了讓孩子得到一個高中三年好的讀書環境嗎?不只是在學校裏才能有讀書風氣,家裏也可以有讀書風氣,圖書館,社區大學裏都可以有讀書風氣。在這些你可以自由選擇同儕的環境裏,更可以輕鬆的自己打造出適合自己學習風格的環境,何必屈就學校?何必去跟大家擠破頭去搶那個環境?自己打造更快更輕鬆也更適合自己需要啊!
他問:我還是不太敢相信,高三再衝刺真的來得及嗎?前面基礎沒打好,後面成績起得來嗎?
我說:你自己想想,大學入學考試會考國小與國中課本的內容嗎?
他說:不會,當然只考高中課本的內容。
我說:是啊,就高中三年的那幾本課本,你花一年時間也讀得完吧!
他說:可是能讀得懂嗎?
我說:文科的語文與歷史地理的部分,沒有讀不懂的問題,只要不是文盲,一定看得懂。你比較擔心的應該是數理科目的理解吧?
他說:是的。
我說:數理科目是屬於抽象的理解能力,孩子年紀越長,抽象思考的能力就越強。你自己可以試試看,如果你現在回頭去看國高中數理課本自己當時百思不解的題目,是不是現在很容易就理解了?
當然,首先你要除去學習恐懼的因素,很多人是在小時候學習卡關的當下有很不好的學習經驗(被處罰,被罵,被羞辱貶低),導致他一看到這些學習內容就有恐懼的心理反應,一旦心裏有恐懼的負面情緒,再怎麼簡單的內容,都會學不下去。
我自己的經驗是,很多數理學習卡關的地方,我先放下來,等幾個月或半年一年之後再回頭重新學,都會感覺比較輕鬆。我記得也有研究發現,國小六年的數學科學習內容,給國中年紀以上完全沒上過數學課的人來學,一兩周之內就能精通所有內容,但小學生卻要花六年時間反覆練習才能理解。這不是浪費時間兼打擊小孩自信嗎?
況且,小孩在高三開始衝刺前,並非完全沒有學習,他都學過,只是沒有完全理解,沒有精通,沒有在考試成績上反應出好結果。但他是會有印象的。這時其實最需要避免的是讓卡關的學習內容與負面感覺連在一起,讓孩子產生”我對數學就是不行”之類的自我評價。克服這種負面評價需要花非常多的心力,還不如一開始就放過孩子,讓他有個模糊印象就好,等高三要參加考試之前,再回頭來學習,這樣更省力更有效。
但我們往往常常忽略一點:孩子成績要提升,其實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會很有幫助。
我們常以為考試就是把課本中的內容讀通記熟背下來,就可以有好成績。如果只是這樣,孩子會覺得學習味道有如嚼蠟,不好吃,很難吞下去,就算硬吞下去也很容易吐出來。但如果孩子在課本還沒讀到之前,先已經在生活中多次接觸課本內容提到的東西,觀察過,把玩過,嘗試過,做錯過,吃虧過,等他在課本裏讀到這東西時,他會超級有興趣,而且很容易理解和記憶,那是因為他已經有相關生活經驗了。
豐富多樣的實際生活經驗(注意:不是到處去上所謂的”體驗課程”,是真的在生活中的接觸觀察與實作的經驗)其實對提升成績有意想不到的潛在作用,而且是學習馬拉松在最後五公里可以加速起來的關鍵。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其實最需要做的就是累積生活經驗,才能在最後準備考試的衝刺階段有十足的燃料可以燒。
我最後說:那些高中之前成績平平,卻在高中階段突然開竅的學生,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夠多夠豐富,他們通常都是那種調皮搗蛋不太聽話的學生,充滿活力與好奇心,所以無法專注在太平面單一的考試內容上,所以之前成績平平。等到高中階段生活經驗滿到一定程度後,突然間回頭看課本,才發現課本裏好多東西是他之前生活碰過的東西,才會越讀課本越覺得有趣,考試成績開始突飛猛進。
我最後問他:我這樣講,讓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嗎?
他說:我從來沒想過你這種說法,我的確是覺得一階一階往上爬比較令我安心。你這樣做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我總覺得跟大家走不一樣的路讓我很害怕。我不爬這階梯的話,我就是要完全自己負責了。這我還要多想想。
最後,我心裏想:跟著大家走,雖然可以求個安心,但就是必須跟大家一起擠破頭,花下許多力氣與時間爭奪有限資源。不跟大家走,雖然外頭一片寬廣的天空,不過的確每一步都要非常謹慎,成敗完全自己負責,非得逼自己走出舒適圈不可。這沒有好或不好的分別,只是有各自的取捨,每個人都選擇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很多人選的是安心,但我選的是自由。
不管選的是安心或是自由,只要做得好,都可以幫助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問題是:我做的夠好了嗎?還是我把眼下短暫的安心當成長期的保證,變成我偷懶的理由?畢竟,好學校的階梯只有保證可以得到好學校的畢業證書,並不保證可以考上好大學,也不保證可以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那,我倒底是希望孩子擁有什麼?好高中的學歷?進入好大學的資格?還是有能力創造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