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責打方式,主要用在小孩犯下品格上的錯誤時(如:說謊、沒禮貌、做事敷衍等),以糾正小孩的問題行為,提升小孩自制能力,避免小孩再度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格友問:如果想叫小孩作些事(如:和別人打招呼、坐下來好好吃飯、自動作功課…)可以用責打的嗎?
我自己不會用責打的方式,來逼小孩做事。
我覺得,責打只是用在小孩作重大錯事的時候。如果小孩沒作錯事,只是沒作我們希望他要做的事,這時責打是沒有用的。
在這種狀況下,我不責打孩子的原因是:我希望孩子自動自發做好事,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主動發揮創意來改善自己與別人的生活,而不應該要媽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凡事吩咐之後才會去做。
我常告訴小孩:凡事都要媽媽吩咐才會去做的小孩,就是懶惰又不聰明的小孩。
如何讓小孩自動做好事?我會用以下幾種原則:
- 1. 給予最小的約束與規定:希望小孩作的事情,一次一件就好。先抓最重要的,針對這件事情來努力,其他先放掉,等這件最重要的事情完成了,再找另外一件來努力。這樣媽媽才不會一直嘮叨,小孩也不會覺得很煩,最後呈現完全放棄狀態,什麼都不想作了。
例如:我覺得「能在社交場合大方自在的和人打招呼」這件事最重要,我就先把「換下衣服亂丟」、「吃飯不專心」、「功課都拖很晚才完成」通通先視而不見,放在一邊,針對「打招呼」這件事,專心尋找原因和方法,讓小孩願意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等到完成這個目標之後,再找另一個目標來專心完成。
- 2. 放慢生活步調:我發現很多時候,小孩不做事,是因為生活步調太快,他一時之間處理不來那麼多要求,所以當機。如果大人能把生活步調放慢,讓小孩做完一件事,再接下來作另外一件,不要一次要求太多,也不要情急之下幫小孩做完,慢慢的,小孩才能抓住生活的節奏感,開始自動去做應該要做的事。
和小孩在一起,我們過的是「天堂時間」:因為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千年。小孩才剛從天堂下來這凡塵人間,不太適應人間這麼快的生活步調,所以我們必須慢下來,等孩子適應後再慢慢跟上。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我們把時鐘調為天堂時間,他們才能坦然自在的生活,培養自動自發的習慣。
所以,我和小孩吃飯,只要小孩沒離開餐桌,就算他在玩食物也沒關係,我會讓他慢慢吃,不會一直催他吃快一點。
我自己出門,只需要10分鐘準備,但和小孩出門,我的準備時間是兩小時,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試穿衣服、準備包包,出門前還要先上廁所,最後再慢條斯理的邊聊天邊穿鞋。
做家事,我自己做只需要一小時,帶小孩一起做,要花整個上午。但是沒關係,我享受和他們一起做家事的天堂時間。
- 3. 鼓勵小孩嘗試:只要沒有必然會發生的、立即重大的明顯危險(如:用舌頭舔刀鋒),或是會妨害到別人,小孩要做什麼都可以。
我不會跟在小孩身邊一直念:「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我只會在小孩要做些比較大膽的事情時,提醒他那邊可能會有危險,教他有什麼辦法處理危險,如果小孩說沒問題,我就會信任小孩,放手讓他去做。
就算有不好的結果,我也不會因此責怪小孩不小心,因為我相信他已經盡他的能力很小心了,只是還是有意外,我會陪他面對殘局,教他如何收拾,然後讓他自己去收。
從爬樹、翻牆、淋雨、玩水,到使用刀具(剪刀、美工刀、菜刀…)、開關瓦斯爐、插拔電器插頭等等,只要小孩提出要求,就算只有兩歲,我也會讓他去試試,不會阻止。
其實小孩在心中會自己評估能力,有些事真的還太小做不來,他們做幾下就會放棄,這時我也不會說:「看吧,我說過你不行。」我說的是:「沒關係,你現在還太小所以沒辦法,等過幾天長更大了,你再來試試看,也許就可以了。」
小孩通常過一陣子又會來要求想試試看,有時候,就真的會讓他們試成功了。這時他們會露出滿意的笑容,我知道這種小小成就對小孩建立自信來說,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有自信的小孩,才會想自動自發去做好事。
- 4. 慎用獎勵:很多爸媽與老師喜歡用獎勵的方式(積點、貼紙、獎品或任何孩子喜歡、想要的東西),鼓勵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我覺得這方法雖然好用,但要節制慎用,否則會造成孩子只是為了獎品而做,一旦沒有獎品就不想做了,孩子並不是發自內心,自願的去做這件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只差臨門一腳,可以給獎勵讓他願意去做第一次的嘗試。但只要孩子越來越能流暢的做完所要求的事情時,獎勵就必須變成時有時無,頻率越來越少,孩子才能逐漸忘記獎勵,變成願意自動自發的去做—這才是父母的終極目的。
例如,我為了鼓勵孩子跟人打招呼,確認過他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害羞而已的話,我會跟他說:如果下次你願意跟人打招呼,我會給你一張貼紙(這個獎勵要夠大,讓小孩願意跨出第一步)。等小孩第一次順利和別人打招呼後,我會在事後特別鼓勵他:你看,其實這件事沒有這麼困難,你勇敢和人打招呼之後,你也不會再覺得那麼害怕,你就會越來越有禮貌了,這樣多好!下次遇到人要繼續努力打招呼喔!
等小孩多做幾次,我也多鼓勵幾次之後,小孩就不會再覺得這件事很困難,這時我就會故意「忘記」給獎勵貼紙。
如果小孩抗議,我就會說:打招呼是為了你自己的好處,是要讓你學會成為有禮貌的人,不是為了貼紙。因為你抗議,所以這次我也不打算補發給你貼紙。如果你一直抗議,堅持如果沒貼紙以後就不打招呼的話,那以後就永遠沒有貼紙了。可是如果你現在不再抗議,以後就還有可能有貼紙。
之後就從「給三次忘一次」的頻率,慢慢變成「給一次忘一次」,最後就不再給貼紙,小孩也會忘記貼紙的事,變成自動遇到人就打招呼了。
小孩不願意去做某件我們希望他去做的事情,多半是有原因的,雖然有些原因很微不足道,或是很可笑,但對小孩來說,那真的是讓他們裹足不前的原因。
爸媽想要求孩子完成動作,先要和孩子剖析這個動作對他自己的損益得失,讓小孩認同,但如果小孩認同之後,還是做不出來的話,爸媽就要靠觀察與詢問來了解孩子才在心中的原因。
下次再分享如何詢問孩子的技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