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破解教養迷思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責打       完整版

前言

很多爸媽秉持不打不罵的原則來教小孩,覺得這樣是尊重孩子,我覺得沒有那麼簡單。

我想分享我自己的看法與經驗。

我認為: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必須管教他。

我看到許多人,他們雖然對孩子不打不罵,絲毫不加管教,任由孩子造成旁人的麻煩與困擾,卻美其名為「讓孩子自由發展」。殊不知,當所有人一看到那個孩子就皺眉頭時,那個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羽翼,他的人生很難頻遇貴人,平安順利。

也有些父母不管教小孩,不論原因是愛惜自己的形象與名聲,或是想討好小孩,不想和小孩有衝突,或是父母偷懶不願意去面對管教孩子的難題,我覺得,那都是在逃避做父母最困難的責任。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跟幾個朋友都聊到夫妻之間對孩子教養方式的差異,我在「夫妻的教養立場必須一致」一文中說過:夫妻應該立場一致,但方法不需要一致。http://jtk123.pixnet.net/blog/post/206570728

我想另外寫這篇文章,以妻子的角度來談談應該怎樣協助另一半做好爸爸。

我說「協助」並不是因為我作得比我先生好,而是在現實面上,他是我們家的經濟支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工作上,賺取我們全家生活所需的金錢,我非常感謝他。但相對來說,他跟孩子的相處時間,也沒有我多,孩子必須靠著我的牽線,來認識爸爸,學會如何和爸爸相處。

我想在這方面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我必須先說,我認識一些朋友,因為夫妻兩人在教養孩子上的歧異,使得夫妻的感情生變,我覺得這真的是本末倒置。

夫妻感情穩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能在父母親彼此相愛,感情穩固的家庭中長大,不需要任何特別的教養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有安全感、愛和信任,而這三點正是孩子能夠情感健全的必要條件。

要讓另一半成為好爸爸,最重要的是,妻子要把另一半擺在第一位,而不是孩子擺第一,老公放旁邊。

做媽媽真的很容易全心全意幫孩子付出,卻忘記另一半的存在,常常覺得另一半是大人了,他應該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不需要像小孩一樣付出那麼多關注。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兩人必須在教養孩子的立場上一致,再好的教養方式,如果夫妻不同調,對小孩也不會有任何好效果。

夫妻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就算多麼彼此相愛,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意見。這是正常的。就算同卵雙胞胎也沒辦法完全意見一致,何況成長背景不同的夫妻?

但是請注意,我說的是夫妻必須「立場」一致,而非「方法」一致。

「立場一致」的意思是夫妻必須用彼此尊重的態度,傾聽對方的意見,了解對方的理由,協調出彼此都願意遵守的界線,去共同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並不是說服對方一定要照自己的方法做。

只有當爸媽的教養立場一致,小孩才能安心的接受爸媽的教導,孕育出一致的價值觀,真正做到「表裡如一」。

我和我先生協調得到的界線有以下兩項,我們都願意一起遵守:

  • 絕不在小孩面前批評自己另一半的任何作為。
  • 如果在教養上任何一方覺得必須有所作為,另一方卻覺得沒關係時,以前者的意見為主。

因為有這兩項界線,我和我先生絕對不會在小孩面前扮演黑臉白臉,我們永遠立場一致。

任何不同的意見,我們都會等到私下相處的時間再討論協調,絕不會當著小孩的面,為教養問題爭吵。

我從來不會想改變我先生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反而我覺得我們在許多地方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對小孩來說是件好事—小孩總得學會和許多不同的人相處,他從爸爸媽媽的相處中會學到:雖然我們很不一樣,但我們互相尊重。

小孩絕對不會來跟我告狀,因為我會說:「爸爸覺得要這樣做,聽爸爸的。」相對的,我先生也會跟孩子說:「媽媽覺得要這樣做,聽媽媽的。」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弟弟K和二姐T玩得越來越好。一部份是因為K長大了,聽得懂姐姐的指示,可以配合也喜歡湊趣。二姐則是因為留在家裡的時間多了,有了一個弟弟一起玩,比自己一個人玩變化更多,所以她也很喜歡找弟弟當玩伴。

姊弟兩人每天有這麼多時間一起玩,最大的好處是培養出來的深厚手足情誼。我更發現,T是個充滿想像力的小孩,玩的內容天馬行空,其中有許多角色扮演遊戲,正好是特教老師說弟弟平時非常需要多玩的遊戲,可以幫助他增強言語表達的能力與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T等於是每天在幫弟弟上復健課程。難怪K最近進步非常多。T真的幫了我很多忙。

姊弟兩人常常在一起玩,感情融洽之餘,也多了不少摩擦,弟弟話還講不太好,常常是直接動手。姊弟倆自己人下手毫不留情,抓和咬是兵家常事,姐姐的九陰白骨爪會把弟弟臉上抓出好幾條血痕,弟弟也不甘示弱,一口白牙能把姐姐的腿咬出淤青,兩顆小虎牙的位置還微微滲出鮮血。

每次他們玩一玩突然間一起大哭,我就知道應該是上演了全武行。通常哭沒多久,姊弟兩人都會來找我,報告他們的傷勢。我就會放下我手中的事,幫他們擦藥,抱抱他們,安慰他們驚嚇的心靈。

我不會在小孩哭的時候給他們訓話,因為我知道他們一定聽不進去。等到他們哭聲漸歇,我才開始問他們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問他們事情的經過,並不是要評判是非對錯,而是要他們練習把事情的經過講出來,這樣比較能整理自己的情緒。

通常姐姐先說,弟弟再確認補充,現在弟弟也慢慢學會自己說了。通常等到把事情經過完整說完,孩子的心情也已經平復一大半了。

我秉持不當裁判的原則,絕不涉入小孩之間的紛爭,姊弟之間,誰對誰錯,真的很難說。我只告訴他們,以後盡量用說的,要克制自己,不要急著動手,因為動手之後,對方會反擊,自己就會痛,也不能繼續玩了。

通常衝突一開始是姐姐說「不行」,弟弟就開始生氣動手,姐姐再還手。所以我會特別教姐姐要學會引導弟弟,不要正面直接否定,這樣就能避免後面的衝突。

我告訴姐姐:不要跟弟弟說「不」,因為他對「不」很敏感,一聽到「不」腦袋就會卡住,很容易生氣。如果換個方法說,其實意思一樣,但弟弟比較聽的懂,比較願意照做,也不會生氣。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格友問:

 

 

 

我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做個有禮貌的人」,但是孩子回答:「為什麼要做個有禮貌的人?」那我會如何回答?

 

 

 

這種狀況很常見,通常此時爸媽心中會有點「嚇一跳」,因為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          為什麼別人都能不打小孩,小孩都乖乖聽話,為什麼我就做不到?

 

很簡單,因為你不是他,你的小孩也不是他的小孩。

 

教養不是「不打滿分,一打就會扣分」的比賽。不打小孩的父母不見得比較好,打小孩的父母也不見得比較差。

 

「打小孩」只是一種教養的選項,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適當使用。

 

重要的是,爸媽要學會融合不同的教養選項,在正確時機使用,找出最適合自己小孩的教養方式,讓小孩可以成為好小孩,自己也可以成為好爸媽。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在要求小孩做某件事之前(如:和大人打招呼),必須先說明為什麼小孩必須做這件事的理由,讓小孩的了解與認同,才會願意自動自發去做。

 

當然,在要求孩子做事之前,爸媽要先自己做到,讓小孩有榜樣可以遵循,對小孩幫助很大。

 

如果爸媽平時和小孩培養的感情夠深厚,小孩也每天都看到爸媽在做那件事,小孩就會很願意跟著爸媽,一起去做。

 

爸媽平常真的要花很多時間陪伴小孩,不斷在親子關係帳戶中存入「無條件的愛」和「美好的相處回憶」,這樣在需要叫小孩做事的時候,比較容易叫得動。

 

再給小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理由時,我不會想得太複雜,我只會給小孩一個簡單的理由,通常是「動之以情」,如:媽媽希望你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有禮貌的人都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就算不認識的人也一樣。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責打方式,主要用在小孩犯下品格上的錯誤時(如:說謊、沒禮貌、做事敷衍等),以糾正小孩的問題行為,提升小孩自制能力,避免小孩再度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格友問:如果想叫小孩作些事(如:和別人打招呼、坐下來好好吃飯、自動作功課)可以用責打的嗎?

 

我自己不會用責打的方式,來逼小孩做事。

 

我覺得,責打只是用在小孩作重大錯事的時候。如果小孩沒作錯事,只是沒作我們希望他要做的事,這時責打是沒有用的。

 

在這種狀況下,我不責打孩子的原因是:我希望孩子自動自發做好事,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主動發揮創意來改善自己與別人的生活,而不應該要媽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凡事吩咐之後才會去做。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對於「小孩很柔弱,所以不能打」的假設,我的假設是:我把孩子當成完全平等的伙伴,可敬的朋友,我信任他的能力,我從不覺得他比我還要柔弱。

 

的確,剛出生的嬰兒十分脆弱,但隨著孩子快速長大,他們展現的生命力、韌性、與復原能力,都是大到讓人無法想像。

 

所以,我認為「完全不用打」的方式,只適用於嬰兒時期。孩子大到開始學走路之後,慢慢情況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爸媽的教養方式,常常忘了與時俱進,和孩子一起成長,我看過有的爸媽,孩子已經五歲了,還幫他剪碎碗中的食物;也有的爸媽,孩子已經開始頂撞甚至打他時,還覺得孩子很柔弱不能打。

 

我從不把已經學會走路的孩子當成一碰就碎的玻璃娃娃。我不會禁止他做這個或那個,害怕他受傷。相反的,我會鼓勵學步兒跟周圍的環境碰撞,才能清楚環境的界線。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的教養理論與作法都不應該一樣,因為小孩不同,爸媽也不同。

 

有時候,選擇哪種教養方式,的確是看爸媽與小孩的個性與喜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

 

一樣米養百樣人,本來就不可能大家都一樣,更不可能大家都用一樣的方法教小孩,也不可能大家都教出一樣的小孩。

 

這世界之所以好玩,就是因為我們都不一樣。

 

我鼓勵大家拓展自己思考的界限,質疑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前提,突破一般的教養迷思,勇敢去尋找最適合自己和自己孩子的獨特方式。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遊戲場看到一個大約三歲的小男孩,不小心跑步跌倒了,媽媽趕緊跑過去,扶他起來,說:哇~破皮了,好嚴重喔,一定很痛對不對?媽媽來幫你處理傷口。

 

小孩本來還沒哭,聽媽媽這麼一說,就開始傷心的哭起來了,邊哭邊喊:「好嚴重~好痛~」

 

我知道這位媽媽只是想表達對孩子的同理心,但我覺得有點用錯了。

 

我覺得這樣說只會讓小孩學會誇大事實,以後小孩只要稍微撞一下,就會開始哭,一點小傷就覺得很痛,一定要媽媽處理媽媽這樣做是造成自己未來的麻煩,讓小孩越來越軟弱,動不動就哭著要找媽媽。

 

要展現同理心,我覺得只要不說:「不會痛,不要哭」之類的話,承認他有這個「感覺」,而不是教小孩誇大傷勢的嚴重性,來代表媽媽很在乎他。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發現,現在的小孩,偏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完全不受控制,充滿創意,但有時候任意妄為,沒有自制能力;另一種則是過於文弱安靜,非常聽話守規矩,但常常畏懼退縮,對自己缺乏信心。

 

第一種小孩,通常家中父母偏向自由放任的方式。第二種小孩的父母,比較會嚴厲管教與要求小孩。

 

我覺得小孩需要活潑有創意,有信心去嘗試任何挑戰,但也需要學會自制,需要的時後能靜下來守規矩,才不會干擾到別人。

 

我一直在尋找這兩種極端中間的平衡點,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小孩。

 

我覺得,完全不責打,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容易讓孩子不知節制,無法與他人合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要小心呵護才能長大,他們的身心靈都非常脆弱,不小心就會留下一輩子無法去除的傷痕,所以他們覺得責打小孩是無法想像的管教方式,小孩一定會遍體鱗傷,一輩子活在陰影之下無法復原。

 

其實,這只是假設,不是事實。

 

任何學說或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人們選擇一個假設,依照假設發展出學說與理論,來解釋自己的世界。

 

假設不同,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學說理論,就會有不同的說法來解釋自己的世界。

 

假設可以選擇,我們都可以依照自己喜好來選擇假設,以建立我們自己的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很多爸媽鼓勵孩子要凡事思辯,不要服從,卻又希望孩子融入團體,有團隊精神,能跟人合作。

 

他們認為只要「服從」就是「盲從」,就一定不好。他們卻沒想到服從是團隊合作的基礎,也是團隊精神的來源。

 

服從是人類社會得以運作的必要品德,卻也是被一般人誤解的品德。

 

就像「每個人都想上天堂,但沒有人想要死」一樣,很多爸媽都同意:這個社會需要很多默默奉獻的小螺絲釘。但他們也同時認為:那螺絲釘絕對不是我的小孩,因為我的小孩太特別、太聰明、太突出,我花那麼多精神栽培他,就希望他能超越眾人,成為人中龍鳳,怎麼能長大以後只當一個小螺絲釘呢?

 

如果所有爸媽都希望孩子當領導者,但沒有爸媽希望孩子當追隨者,就會出現個嚴重問題:沒有追隨者,何來領導者?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完責打的實際層面,我必須再講一些深層的思想。

 

很多爸媽在教養小孩上,遵循「事出必有因」的原則,覺得小孩會作某件事,一定有其原因,只要找出並消滅其原因,小孩就不會再做那件事。

 

這也是很多爸媽堅持「不處罰小孩」的理由:小孩是天真無邪的,是某個原因讓他作錯事,只要消除那個原因,小孩就不會再犯錯,所以不需要處罰小孩。

 

我覺得這個原則,必須詳加討論。

 

對嬰兒來說,「事出必有因」是對的,嬰兒會哭鬧絕對是餓了、想睡、想玩、太熱、不舒服等原因,只要消除讓他哭鬧的原因,嬰兒就不會無理哭鬧。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有一個基本信念: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只是我們要有智慧的去使用也就是使用的時機、地方、份量、對象都必須去仔細拿捏。

 

這就是聖經裡說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

 

就跟吃食物必須配合四季節令一樣,「冬吃蘿蔔夏吃薑」、「正月蔥、二月韭」之類的俗語是先民配合大地運行衍生出的智慧,在正確時間吃正確食物,不但便宜,農藥用量少,營養特別豐富,也對身體特別好。

 

但是再怎麼好的食物,吃錯時間,就會對身體不好。夏天和冬天可以吃麻辣鍋出汗消暑和暖和身體,但春天和秋天吃麻辣鍋,卻會讓身體燥熱不適。

 

很多新聞報導過對身體很好的食物,如山藥,也是只能適量吃,吃太多會讓雌激素增加,男生會長出乳房,女生會長子宮肌瘤,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新聞。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提過:父母必須從小孩2歲左右,開始教導孩子要服從這個世界運作的原則與規範。

 

但我教他要服從規範和原則的同時,我也給他選擇的權力。

 

給選擇的權力之前,我會先確定小孩真的已經了解因果關係:做什麼選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我也會很清楚的告訴孩子我的期望:我希望你做哪一種選擇,因為我覺得那選擇對你最好。

 

然後,讓他們自己決定要做什麼選擇,並且自己去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有些教養理論,把「思辯」無限上綱,認為小孩要思辯才能真正學會,才能真正快樂,才能自動自發,所以,所有事情都要小孩從小就從「犯錯->學習->思辯」的過程中學習。

 

我卻認為:小孩的確需要學會「思辯」,但那是在國小高年級以後的事。對2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某些觀念是需要「教導」與「服從」,而不是「犯錯->學習->思辯」,讓幼兒在某些主題上思辯,沒有效率也沒有意義。

 

哪些觀念需要「服從」不需要「思辯」?

 

「這隻狗是公是母」不需要思辯,你只需要教導小孩如何分辨動物公母就好。因為就算思辯半天,公狗還是公狗,母狗還是母狗,思辯這個題目是沒有意義的。

 

「地心引力」也不需要思辯。因為你再怎麼思辯,當小孩從陽台往外跳時,他就是會墜落到地面。你難道要在他跨坐在陽台欄杆上時,跟他思辯「地心引力」,鼓勵他從犯錯中學習?還是直接把孩子抱下來,教導他:「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是必須服從地心引力的定律」?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朋友問:壓制法用於2-4歲的幼兒,如果小孩已經超過四歲,還可以壓制嗎?或有其他的責打方式?

 

 

 

壓制法主要用於訓練服從,用來對付亂發牛脾氣的「番」小孩最有用,超過四歲不是就不能壓制,而是要看小孩個人的發展差異,以及當時的狀況,與其他的責打方式交替使用,慢慢過渡到四歲以上孩子適用的責打標準程序。

 

 

 

有的四歲小孩已經很高大了,媽媽可能已經壓制不了他,如果壓不住,就不要再壓了,因為這樣很容易變成追逐掙扎,失去訓練服從的意義。這時可以請爸爸出手壓制,或是媽媽得開始想其他的方法了。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說兩歲,其實是個概數,有人快,有人慢。主要是看何時小孩會出現第一次的反抗行為。

 

會出現反抗行為,是因為小孩在這個年紀逐漸出現自我意識,開始想要跟周圍環境碰撞,出現很多測試大人底線的動作,大人稱之為反抗期。

 

但我覺得,孩子不是要反抗任何人,孩子是想知道「我可以自由活動的範圍在哪裡?」。所以他會胡作非為的搗蛋,不斷膨脹自我,直到遇到無法撼搖的的限制,不能繼續膨脹為止,這時候,孩子才會清楚知道:在這限制的範圍以內,我可以自由活動,但想要逾越這個範圍,是不可能的。

 

根據蒙特梭利的敏感期理論,在小孩對某事物的敏感期間,特別著重教導那個讓他敏感的事物,會有特別好的效果,但過了那個敏感期,效果就會立刻下降。

 

2歲左右的反抗期,是「安全界線」的敏感期,這階段的孩子特別需要我們幫他建立世界的秩序,告訴他善惡、對錯、好壞、安全與危險的標準在哪裡。這段時間教孩子「範圍、界線、標準」,他會吸收得特別快,效果特別好。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