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照孩子的語文發展,在不同年級給孩子各種寫作練習:
低年級:一句話的圖文日記、抄新詩、抄課文、列購物清單、寫每日行程、讀書口頭摘要報告
中年級:三句日記、演講稿(每月一篇)、讀書摘要與心得(每週一篇)、抄文章佳句段落(每週一篇)
高年級:日記、演講稿、新詩創作、主題短文、讀書摘要與心得、抄文章佳句段落
我依照孩子的語文發展,在不同年級給孩子各種寫作練習:
低年級:一句話的圖文日記、抄新詩、抄課文、列購物清單、寫每日行程、讀書口頭摘要報告
中年級:三句日記、演講稿(每月一篇)、讀書摘要與心得(每週一篇)、抄文章佳句段落(每週一篇)
高年級:日記、演講稿、新詩創作、主題短文、讀書摘要與心得、抄文章佳句段落
國小畢業前應具備的能力
以下是我們家自學計畫中,孩子在國小畢業前,在各科目應該具備的能力。
語文:
l 傾聽、傾聽的禮儀、同理心、聽出言外之意
l 演講、精準掌握母語、表達自己思想與意見
l 閱讀
l 寫作 讀書摘要、心得整理、筆記
l 語言與文字的積極力量與優美精確
這陣子一直在思考:大家都知道傳統學校教育有很多問題,也沒有多少人喜歡在學校上課,但是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每天乖乖的去上學,持續十幾年?
我想,是因為上學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工業化的生產過程,讓參與其中的人都不需要花太多腦筋去思考,也不用扛太大的責任。
但問題在於,大家都以為自己不用扛責任,那到底教育孩子是否成功的責任,是給誰扛走了?他真的能扛下所有的責任嗎?還是責任依然在自己身上,只是自己感覺可以有對象可以推託責任,但其實責任還是在自己肩上?
而自己開始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兩年多來,我也感覺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常會讓我一不小心就失去方向感,偏離原本自己想走的路而沒有自覺。這一路上,總是需要不斷反省,不斷修正。
實驗教育相對傳統學校,令人最擔心的就是:沒有一定的結果,一樣是在家自學,但不同家庭可能交出完全兩樣的孩子,哪一種算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其實也要看你的標準如何去評定。
我想談一下我觀察國小目前國語文教育的心得。
我不是語文教育的專家,我只是從自己的學習經驗與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中,歸納出來一些想法。如果有不盡周全之處,歡迎指正。也很希望能有專家解答我的疑問。
我看國小的國語課本,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太重修辭學了。並非修辭學不重要,而是在國小這個階段的小孩,應該利用他現階段的成長特徵,讓他多點生活體驗,加上大量閱讀,和與同儕師長的討論。這麼做才能讓孩子學會利用語言把自己腦袋裡的思想具體化,也利用語言,讓自己的思想更細緻周全。
太早拿修辭的框架,去套孩子的腦袋,會讓孩子的思想僵化,而且失去對語文的感覺與興趣。
如果在還沒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之前,就先學修辭,就好像一直餵小孩吃已經人工提煉過的食品,小孩對天然食物就會感覺隔了一層膜,他從未嚐過天然食物的真正味道,也從未看過生長在自然中的食物模樣,更不用說如何自己去野外尋找食物,並訓練自己的消化系統來分解吸收食物的養分。這種小孩體會不到「吃」的樂趣,進食對他來說,只是為了延續生命不得不做的手段。
這是翻譯自2010年五月份的Friend雜誌第3頁,教導孩子如何準備在教會中演講的步驟,我用來教自己小孩,覺得非常有用,分享出來給大家參考(非教會正式翻譯)。
我觀察到有些已經成年的人,遇到不懂的事情,會變得很害怕,很抗拒,完全拒絕去嘗試瞭解,所以他們永遠學不會這件事,當然也體會不到學會這件事情的快樂。
跟其中有些人深談,發現他們在學校都有很不好的學習經驗,形成對自己的不信任與否定,不願意再跨出一步嘗試看看。
我覺得這是很糟糕的態度,但這些人好像都已經被制約成如此,也沒想過有可能用不同的態度來面對不會的事情。
我一直很想知道怎樣才能避免自己孩子也變成這樣的人。
我希望孩子永遠保有對不懂事情的好奇心與探究熱情,不要被以往失敗的經驗困住,變成不願跨出舒適圈來嘗試新的事物。
跟一個很熟的朋友聊天,他很直接地跟我說:「你到底要讓小孩自學到什麼時候?你不讓小孩上學,不讓他去跟別的小孩競爭比較,怎麼知道他們的實力,這樣以後怎麼跟別人競爭?」
我笑著搖搖頭,沒說什麼。因為感覺不論說什麼,他都不會懂。我知道他是很關心我們的孩子,這樣就夠了。
我回家一直在想他的話。原來,很多人心裡的想法是:讓小孩去上學是要讓他們有機會跟別人一較高下,可以讓爸媽安心,確定自己小孩不是最差的那個。
我想到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的小孩正好是最差的那個呢?總得有一個最差的吧?
記得J剛上小學時,我很慎重地跟他說:如果你考試最後一名,代表天父知道只有你最適合當最後一名,因為全班只有你當最後一名時,不會被爸媽打罵,爸媽也不會緊張。有句話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能當最後一名,幫別人墊背,讓別人不要太難過,這也是在幫助別人。
一早起來,開始作早餐,小孩緊接著起床,昨天來不及作肉桂蘋果餡,今天早上教小孩幫忙炒,很簡單的食譜,很快就完成了。
早餐就吃肉桂蘋果鬆餅。吃完早餐後,開始做家事,發現廁所電燈開關壞掉,幸好家裡有個備用的新開關,從儲藏室裡找出工具,開始換開關,要關閉家裡的電源總開關,叫小孩過來,順便跟他們解釋我在作什麼,讓他們認識電源開關的作用。
J問我:你換過嗎?我說:沒有,我上次看爸爸換過,應該不難。翻開家裡的DIY修繕工具書,正好有教更換電燈開關。
我請T幫忙看著K,叫J幫我拿著手電筒,我一邊祈禱,一邊研究書,J也幫我研究書上的說明,花一番功夫才把開關拆下來,讓孩子研究一下開關的構造,然後把新的開關裝回去。
J完工具箱裡的玩具,結果鋸子拿出來收不回去了,拿來請我幫忙,我費一番功夫才把鋸子收好。
原本沒想到要讓孩子學鋼琴,主要是因為J的視力不佳,醫生警告學樂器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看五線譜,非常傷眼睛。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我對於孩子美感的培養(音樂、美術等)都是重欣賞而輕技術。我覺得欣賞音樂與美術的能力,不需要像技術一樣拜師、每天勤練,一旦培養好了也不會有荒廢的問題,一輩子都跟著孩子,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情趣,並豐富孩子情感表達的管道,非常合乎我的原則:輕輕鬆鬆可以達成多項目標,非常划算。
所以,我以我自己的審美觀為標準,從小就注意孩子接觸到的音樂,就算聽兒歌,我也挑名家器樂伴奏或演唱的版本,拒絕一般電子音樂伴奏,隨便找人唱(尤其是假裝可愛童音)的兒歌,我覺得這樣會毀了孩子的審美觀與耳力。
我也不買市面上所謂專為小孩設計的古典音樂合輯,因為我覺得那種大雜燴聽起來沒有靈魂。我直接給孩子聽我自己原本就愛聽,而且百聽不厭的音樂CD,如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等,因為我覺得我必須先真心喜愛這個音樂,小孩才會被我感染也愛上音樂。
在教會,也有整套初級會詩歌CD,我覺得這套CD作的真好,不但曲子好聽,配樂精緻,歌詞寫的也很美,很容易朗朗上口,所以我買了中、英兩種版本的初級會詩歌,還有一些教會的詩歌選輯,在家中每天播放。
在J今年6月要洗禮之前,我想幫她買套白色的洋裝,讓她在洗禮會上穿。但我碰到一個大問題:J的身高已經超過童裝的尺寸,必須買少淑女服飾,但他才只有8歲,喜歡的款式還是很夢幻的公主澎澎白紗裙,少淑女服飾沒有這麼夢幻可愛的款式。
找來找去找不到,最後我想:那就自己作吧。
我做過幾件簡單的小孩洋裝,但沒做過有白紗、蕾絲的複雜款式。而且之前有版型可以參考,這次必須從量身、製作版型開始。
我開始翻書,學習怎麼量身與製作版型,看不懂,就找人問。幸好有教會姊妹熱心分享才能,我才完成版型的製作。
我帶小孩在家自學,從沒想過哪些東西「適合」他們目前的程度。我都是生活中遇到什麼就順便教,把孩子看成大人,不簡化、不刪除,盡量原汁原味呈現知識原貌。
我從不認為小孩還不懂,所以我不講。
因為我從經驗中發現:只要讓小孩有機會一直接觸,他就會自然的慢慢學會,根本不需要特別規劃一段「適合」的時間來教。
J一歲多時,開始會跟我搶掃把要掃地。我想一般媽媽的反應都是用電視之類吸引小孩的東西,讓小孩忘記跟媽媽搶掃把,或乾脆趁小孩睡著以後再做家事。我因為家裡沒電視,每晚我又都會不小心跟小孩一起睡著,正好家裡有個多出來的掃把,我就乾脆和小孩一人一枝掃把,一起掃地。當然剛開始,小孩會把掃把到處亂揮,甚至打到人,說真的的確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應該掃的也不是很乾淨。幸好我對家中清潔的標準是:過得去就好。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的掃啊掃啊,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小孩會掃地了,而且掃得又快又乾淨。
折衣服也是這樣。現在兩歲的K喜歡坐在姊姊旁邊一起折衣服,K拿起襪子,有模有樣的捲襪子球,雖然還不會最後翻出反面的動作,但他對「捲」這個動作超有興趣,我想,如果這樣一天又一天的捲,總有一天他會作出襪子球的。
思考是一個人很重要、很基本的能力,但因為思考很花時間,很花功夫,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思考。
我覺得,一個人會在生活中有許多困難無法解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思考。如果他思考,就會看到很多解決的方法。雖然有時解決方法不容易,也要花很多時間,但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一定會有辦法。
當初決定J要自學,培養思考力是一大原因。
J是很服從的小孩,上小學後,我發現他出現一個很不好的學習習慣,就是遇到問題就等別人給答案。J很不喜歡犯錯,她發現等老師的標準答案是最安全的方法,自己想答案,既花時間又花力氣,還不見得正確,不見得合老師的意,所以她根本不願意自己想。
我體認到這是她的個性與學校教育方式碰撞下的必然結果,日子一久,J必定成為老師眼中的乖小孩,認真的好學生,但腦袋僵化,不願思考也不會思考。
今天中午和J一起做午餐時,發現J打蛋技術非常純熟,忍不住讚美了一下。
J很得意的跟我說:「其實打蛋很簡單,如果蛋殼比較薄,就要小力一點,蛋殼比較厚,就要用力一點。而且要讓蛋慢慢流進鍋子,油才不會濺出來,如果怕燙讓蛋一下子就掉到鍋子裡,油就會噴出來。」
聽她這麼說,我突然感覺到這就是「自學」:我只是給孩子開個頭,但他經過自己許多次的操作與實驗,整理出自己的方法,這代表他真的學到了,而且學的比我教的還多。
這種學習過程中,我的功能減少到最小,而孩子不只得到知識,還學到自信(因為他是靠自己學到這些事情的),增加了學習的成就感與樂趣,更加熱愛學習。
表達能力可以讓原本內容往上加分,讓別人快速清楚地了解你的意見,有助溝通。
我想把表達能力分成三方面來說:
一、在教會中有教師召喚的人,在課堂上的表達能力:
教師在教導福音時,聖靈才是真正的教師,教師平日在生活中遵守誡命,獲得個人啟示與見證,課前充分準備,加上祈禱、禁食,就能讓上課時有聖靈同在。
反而是表達能力好的教師,上課時要特別自我控制,留時間給聖靈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