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寫過「破解現代教養迷思」(http://jtk123.pixnet.net/blog/post/64106822

),那時孩子的年齡都還小,主要是針對學齡前的教養問題。現在,我想寫第二集,針對是孩子上學與自學之後,碰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

 

首先,我要破解的觀念是:小孩不是大人,所以對待小孩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樣。

 

這個觀念現在幾乎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當然,從兒童餐、兒童家具、兒童書籍到兒童美語、兒童美術、兒童音樂不勝枚舉。

 

但我認為這觀念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一直用對待小孩的方式來對待目前的小孩,你怎麼可能把目前的小孩教成未來的成熟大人?

 

就是這個觀念,使許多爸媽特別用「童言童語」的方式跟小孩說話:車車要回家囉~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去睡覺覺。

 

我認為,孩子絕對能理解大人說的話只要那是溫和、有禮貌、表達清楚而且慢慢說的話。不需要對小孩講特別的童語,一方面,小孩就無法從爸媽身上學到正確的大人說話方式,另一方面,爸媽對小孩的指令與要求,都用童言童語的裝飾語詞掩蓋起來,反而會讓孩子搞不清楚爸媽到底要跟我說什麼,到底要我作什麼。最後,孩子就會養成習慣,把爸媽的話當耳邊風,而爸媽因為用盡力氣講童言童語但效果不彰,最後終於失去耐心,脾氣爆發。這絕對不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

 

就是這個觀念,讓很多爸媽在小孩犯錯,需要好好教導小孩時,卻說:「他還小,不懂事,原諒他吧,長大自然就會懂了。」

 

大錯特錯。每個人都會自動長大,但不見得會自動變得成熟懂事。

 

就是這個觀念,讓現在明明已經20幾歲的年輕人,還覺得自己是個小孩,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用負責,反正永遠有大人幫我處理,大人都會原諒我,不會跟我計較。

 

總有一天,他們所謂的「大人」會老會死,會交棒給那些自以為還是小孩的大人,但因為他們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孩,別人也一直說他還是個小孩,他們根本沒準備好成為大人,接下棒子,成為社會中堅。

 

這種現象在前一陣子的學運中最明顯,連所有去現場勸離的政治人物,都稱呼那些帶頭的抗議人士為「孩子們」--這讓我很錯亂,我記得自從我好不容易升上國中以後,就非常討厭別人說我還是小孩,我覺得那是對我十足的輕視與不尊重--而那些抗議人士竟然也接受的如此理所當然?事件後續發展,也證明了他們打從心裡的確也認為自己還是小孩,總覺得別人應該讓他們,原諒他們,畢竟:我有幫忙打掃環境、恢復整潔,這樣已經夠委屈了,那有大人會跟小孩計較那麼多?

 

身為大人,的確也沒力氣再去跟他們計較那麼多。只是心裡很可悲:原來我們的社會中,目前等待接棒的,就是這群依然以為自己還是小孩的成人。

 

我們教小孩,不就是希望他能長大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嗎?

 

但我們爸媽所作的事,怎麼常常和心裡希望的相反呢?

 

小孩到底要長大多大才算「夠大」,才能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呢?

 

聖經中,耶和華像先知撒母耳顯現時,撒母耳還是個童子,大衛打敗歌利亞時,也仍是個小孩,耶穌在聖殿中教導福音時,才12歲。先知約瑟斯密看見第一次異象時,才14歲。

 

他們都已經在很年輕時,就準備好擔當大任了。

 

保羅也跟提摩太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12

 

我認為:從孩子出生一開始,就要把小孩當大人看,「年紀還小」絕對不能是不學、不作或要求特權的理由。

 

當然,因為孩子還沒完全長大成人,必須看他的身心發展狀況,給予適當的任務並要求與發展程度相稱的成果。但從小就必須和大人一樣工作並負責,這是不能逃避的。

 

我的福音標準裡有說:我要盡我的責任來鞏固我的家庭。家庭的鞏固,不光是爸媽的責任,小孩也有責任。

 

在我家裡,小孩從會走路開始,就要分擔家務,從拿抹布擦地到刷洗廁所,從幫忙提菜到下廚作菜,每天都要作,沒有理由。我從不認為他們還太小,作不來。因為我知道,如果現在沒有讓孩子做成勤勞的習慣,等他們長大了,他們也不會主動作。我把他們當大人看。我尊重他們的能力。我從不因為他們「還小」,就看輕他們。

 

孩子也必須自己去面對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從出門前整理頭髮,到旅行前打包,從與其他小孩打架,到面對老師說明未做功課原因,我都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除非孩子向我求助,我才會撥點一下,但絕不會跳出來幫他全部處理好。因為我尊重他是個有能力的未來大人。

 

我跟孩子談社會事件、生死、性教育等敏感話題,我也從不迴避,盡量跟他們說清楚,解答他們的疑惑。因為我把孩子當大人看,我不怕嚇到小孩,因為我覺得小孩有足夠能力承受這些,而且他們也必須學會在長大過程中承受與瞭解這些事情。

 

我不怕造成孩子「心理太早熟」。我希望孩子早點「成熟」,但不要「世故」。「世故」是沒有彈性,對世界也不再好奇,對所有事情都已有自己的定見與作法,很難改變。但「成熟」是保有學習的彈性與好奇心,能以對自己好、也對別人好的方式,順暢的思考與處理生活大小問題。

 

因此,不需要兒童餐,我家孩子斷母奶後,吃的東西就和大人一樣,也從未喝過配方奶。

 

當然也不會買兒童家具,因為我知道小孩很快就到青春期,就算那些家具都還能用,他也會覺得很幼稚而不想用,到時還不是塞給爸媽用。那還不如直接買爸媽喜歡的家具。孩子想買自己喜歡的家具?等以後長大賺錢,自己搬出去住再說。這也許會成為讓小孩提早離家獨立的理由喔。

 

我很少念童書繪本給孩子聽,而是直接讀論語、聖經、摩爾門經等經典原文。因為當孩子習慣聽的都是他能聽得懂的故事,他就學會去抗拒聽那些聽不懂的故事。但孩子忘了,初生嬰兒時期媽媽念給他的那些故事,他何嘗聽的懂?一直接觸自己聽不懂的事情,會讓孩子對學習更有彈性,更有好奇。

 

孩子學任何東西,我也不在乎老師教法是否活潑有趣,適合小孩程度。我在乎的是老師的課是否有值得學習的內容,而孩子應該要提昇自己能力去適應老師程度,「提昇自己」不就是學習的目的嗎?

 

學習本身應該就是會給人快樂,讓人上癮的,老師根本不需要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迎合孩子興趣,在課堂上出很多花招,我覺得這都是浪費時間。

 

如果孩子因為課程不有趣而不想學,那就代表他根本沒興趣,我覺得就不用急著學,等孩子感受到生活中需要用到這知識,或身心成熟到能體會學習這課程的快樂時,再來學都沒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