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是很叛逆的小孩,個性固執倔強,常常頂撞媽媽,因此有被媽媽打過。媽媽並沒有常常打我,但她的確打過我,我腦海裡還記得被媽媽壓在冰箱角落用衣架打的情景,真的蠻慘的。但我跟媽媽一直感情很好,就算是叛逆的青春期,我還是跟媽媽無話不談,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確定媽媽很愛我,就算他打我,也是很愛我。
你問我被打有沒有留下陰影?我覺得沒有。
會不會討厭被打?當然會。所以我才會決定不再去做會讓他打我的事。
打我有沒有效?我得說:的確有效,我到現在還是一直記得媽媽為什麼打我,所以我很尊敬長輩與老師。
如果你說我已經被暴力奴化,最後學會用暴力對待小孩,隨便你怎麼幫我貼標籤,我只覺得你還沒有準備好跟我一起挑戰自己固有的教養思維,努力找出對自己孩子更好的教養方式,所以,我之後的文章也不是寫給你看的。
如果你很好奇,為什麼我敢寫我打過小孩,而且我的孩子依然很愛我,人格很健全,沒有出現任何學說理論預測的被打後遺症。那麼,歡迎你來和我一起找出正確的責打方式,讓我們的孩子更快樂、更懂事。
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在小時候也有被父母痛打的經驗,也跟我一樣依然和爸媽感情親密融洽,並沒有感覺因此造成個性扭曲或永久心靈傷害。
有人舉出研究報告說,監獄中有暴力傾向的青少年,多半有童年被打的經驗。我覺得這是錯誤的推論。他們有暴力傾向,是因為沒有感覺到愛和安全感,並不是因為被打。
不然為何無法解釋:不是每個被打的人都有暴力傾向(至少我沒有)?有暴力傾向的人之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童年被打的經驗啊?
我覺得學術研究常常會有錯誤推論。社會學的統計研究因為變因太多,很難正確歸因,最後就是以最高比例做概化推論,可能原本統計結果只是80%的人被打之後會有暴力傾向,但最後卻被大家解讀成:只要被打,就會有暴力傾向。
人的腦袋都喜歡接受簡化的事實,但我們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必須知道所有的前因後果。在真實世界中,事實永遠是不簡單的。
這也是我認為為什麼學術研究與統計報告,對我個人如何選擇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論被打之後會有暴力傾向的統計數據是10%或90%,只要發生在你身上,就是100%,如果沒有發生在你身上,就是0%。
重點是:要怎樣才能成為那0%?
那絕對需要很多原因的配合。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媽媽打我,卻沒有什麼不良的副作用?
我對照很多例子後,做出以下推論:
有沒有打小孩不是重點,有沒有在動手打小孩之前與之後,讓小孩感覺到被愛和安全感,這才是重點。
媽媽從小就給我很大量的愛,長時間的陪伴,讓我很確定媽媽愛我,所以我相信他打我,是真心為我好。就是這麼簡單。
因為感受到愛,所以有信任。
怎麼讓小孩感覺到被愛?
我歸納出幾點:
1.平日大量而且高品質的陪伴,讓親子之間有足夠的愛與信任感。
2.只打不罵:的確,言語傷人的力量,絕對勝過任何肢體動作。
3.打的次數不能多,但只要動手,都是打的很慘。(這就是我說的「斬草要除根」,放心,不是「斬除」我的小孩,是「斬除」小孩必須改正的壞習慣)
因為我愛我的小孩,我不希望他培養出任何不好的習慣,毀了他的人生,所以我甘冒被大家指責的危險,責打我的小孩。因為「我的小孩」比「別人覺得我是怎樣的媽媽」更重要。
我不覺得責打小孩是家醜,因為我是非常嚴肅的照規矩打,不是歇斯底里、披頭散髮的失控亂打。而且,我責打的是小孩的壞習慣,我的小孩依然是最棒的小孩。
我不在乎個人的名聲,但我非常在乎我小孩的人格發展。
所以我說:因為夠愛小孩,才會責打小孩,也才「敢」責打小孩。
所以,如果你沒有我的自信,心裡有那麼一點不確定,感覺平日對小孩還不夠好,對小孩有那麼一點愧疚,那麼,千萬別動手。你一定會後悔。
尤其平日忙著上班或自己的事情,親子之間連坐下來好好談心的時間都沒有的爸媽,你們沒有打小孩的資格。先別急著看我的文章,先想辦法重新安排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找出時間好好陪你的小孩比較重要。
或是你覺得我的小孩就像天使一樣乖巧懂事,他的小缺點也還算能忍耐,那你還不需要用到我說的方法,不過歡迎你先來了解一下,多學一些東西不會有壞處。
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為了小孩鞠躬盡瘁,竭盡全力,用盡所有方法,小孩就是會出現對人不禮貌、傲慢自大、說謊、做錯事死不承認還狡辯之類的品格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你也很擔憂這些問題會影響他的未來,我建議你多想想我這幾篇關於責打的文章,也許會對你有幫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