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T上小一,申請自學後T既然決定不去學校上課,幫助T學習國字的重擔就全在媽媽身上了。幫助T認識國字也成為這學期的重點。
T從兩歲就跟著姊姊一起讀經,她的聲音記憶非常敏感,聽幾遍就可以正確背出來,但我發覺他沒辦法好好坐著背誦經文,小時候是繞著客廳跑步才背的出來,長大以後也是手上要有積木等玩具在操作,嘴巴才能跟著念經文。他眼睛無法專注在書本上,目光老是飄來飄去,嘴巴憑記憶唸經文,但眼睛完全不看字。這狀況和姊姊完全不一樣。(J小一時可以坐的好好的,手指著字念出來,所以很快就認得很多字)
我想可能是T的學習型態和J完全不同,J是視覺型,T是聽覺加動作型,從J很愛自己靜靜地看書,但T喜歡自己動手作各種勞作可以看的出來。學習適應T完全不同的學習型態,對本身是視覺型的我,挑戰很大。
T上小學前,姊姊教過他拼音,他可以聲母韻母拼在一起唸出來,但沒辦法把每個注音符號和它代表的聲音連起來。上小學後,本來我不想特別教注音,想要直接教認國字,注音遇到再拼出來就好。但沒想到T自己想寫學校國語甲本的作業(注音符號),我就順水推舟,就開始教起注音了。
T不喜歡坐著寫字,能專心寫好字的時間很短,我跟他說:我不要求你寫多,但我希望你每個字都要好好寫,養成寫字的好習慣,所以你自己告訴我一天可以寫多少字,都是好好寫的?
T說:一天一個注音符號(甲本中一個注音符號寫10次)
其實我們也沒有每天寫一個注音符號,因為有其他活動,只有整天在家的時間才有時間坐下來寫字,一星期只寫兩次,有時候T會想多寫幾個,我就讓他以自己速度來寫,不趕進度。這真的是在家自學的好處—時間彈性,不用趕進度。好好的學,有愉快的學習經驗,真的學會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寫完國語第二課,我發現國語少寫一點字,不見得孩子容易忘記,所以真的不需要一直抄寫,寫夠就好,不要超量,容易倒胃口。但我想這個足夠的量,應該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所以學校老師真的很難抓這個適當的量,但自學家長可以—就是看孩子愛寫多少就寫多少。
上國小後,之前的讀經也持續進行。一週兩次,唸媽媽用大字寫在A4紙,貼到牆上的教會經文,包括初級會裡要背誦的章節,和媽媽自己選出來的精通經文,念到能背誦時再換下一張。再念論語和詩經,這部分我會讓孩子先聽CD聽熟,剛開始我帶著念,確定讀音沒有問題後,就交給姊姊J帶著妹妹T念,弟弟K(2歲)也在旁邊聽,每天也只念一次,一次唸四段,念到熟了再換新的章節,進度也不求快,只求持續接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我想,無論是教會經文或是中文經典,都是要花一輩子時間去不斷翻閱,才能慢慢內化成為人生涵養。養成每天翻閱一點,、並從中獲得快樂的好習慣,比趕著小學畢業前唸完整套教材還重要。
因為我要求三年級的J寫感恩日記(日記是理想,但目前產量大約一週一篇),妹妹也想跟著寫。一開始想和姊姊一樣都寫國字,所以T要我先把他要寫的內容寫好給他照抄,但後來發現這樣對他太難,我希望他用畫畫的就好,但他還是想寫字(也許是想要有和姊姊一樣長大的感覺),最後決定寫注音,短短的一兩句,我先寫出來,他照抄下來,然後自己拼音念出來。
T目前對注音符號和所代表聲音的關係還不熟悉,但已經逐漸有進步。主要是四聲的變化,還需要更多練習才能反應過來。
給T念故事的工作,現在有J和我分擔,J負責念他喜歡看的書,我則是念弟弟的書還有摩爾門經經文故事時,T也會在旁邊聽。這是老二的宿命,媽媽真的很少專門念故事給他聽,他不是跟著姊姊聽,就是跟著弟弟聽。
每天晚餐後的家庭研讀經文一樣持續中。我發現T開始問很多不懂的字詞,想要弄清楚這些字詞的意思,我也會在唸完一段經文後,要求孩子摘要大意,或是回答一些相關問題,或者叫他們從經文中找題目來問我。
我們在家裡一起唱詩歌時,T有時候會湊過來,問我唱到哪裡,指給他看,我就會指著歌詞唱給他聽,有時候他也認得幾個字,因為很多歌詞他都記熟了,我想這樣指字唱歌對他認字也有幫助。
我也從生活中找機會,努力挑起T的學習動機,這必須作的很不明顯,適可而止,太急的話,T會反抗。他不像姊姊小一時那樣,很想趕快學會認字可以自己讀書,T的態度是:反正我不認識字也活這麼久了,還能自己看書(看書中的圖),所以不認識字也沒關係。
T喜歡和我一起在廚房作菜,我就趁請他幫我拿調味料時,教他認識瓶子上的國字。走在馬路上或坐公車坐捷運時,認站牌或廣告上的字。我在寫文章時,他也湊過來問我寫什麼,我指出幾個他認得的字,告訴他:其實你已經認得很多字了,很快你就知道媽媽在寫什麼了。(我想,等他認識字後,我的文章都要通過他的檢查才能發表了。)
這是T上小一學國字第一個月的紀錄。我想把他的學習狀況記錄下來,一方面是鼓勵自己,驅逐我常有的「T都沒在學,我也沒在教」的恐慌,一方面我想等到T學會認字寫字後,我們一起回頭看這段記錄,會是很難得的共同回憶,可以清楚看出來一個完全不認識字的小孩是怎樣學會認國字的過程。
期待下個月會有更大的進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