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各科目如何出作業、評量打成績之後,你們可能會發現,這些學校科目(國語、數學、自然、社會、英語),我完全沒說我是怎麼教孩子的。
因為,我完全沒教孩子。
我只是給孩子出功課,讓她們在期限內完成,並去學校接受考試評量。
如果我完全沒教的狀況下,孩子能自己完成所有功課,考試雖然不至於頂尖,但也沒不及格……
那我還需要再教什麼?
我如果再教任何東西,也只是把他們目前70、80分的成績提升到90分以上。
但在我的優先順序上,這20分左右的差距,是最不重要的事情……那,我何必花力氣和時間教小孩?小孩又何必花時間和力氣坐在課堂裡聽老師上課?
也許有人會覺得,光靠孩子自己念,可能會漏掉什麼,根基會不穩固,以後念到更深入的部分就會遇到問題。
我要說,的確有可能,但這個狀況在有老師教的孩子身上一樣會發生。
只是,靠自己學上去的孩子,和給老師教的孩子,最大的差別在於:
自己學的孩子,一步一腳印,都是自己努力走出來的,完全沒有靠大人幫助,當他發現那邊有漏洞,他會很熟悉自己的學習路程,如果需要回過頭補漏洞,他的動作會比給老師教的孩子快而且靈活。
我們都有經驗,自助旅遊的背包客,如果去那個景點都是自己找路,雖然時間會花比較多,但會因此熟悉當地景物,再走一次時也都還記得路標,不容易迷路。
如果坐遊覽車的旅遊團客,由司機一整車戴過去的,或雖然是自由行,卻包計程車往來各景點,雖然可以節省旅遊時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和找路的力氣,但也很難熟悉當地景物,如果下次你要我重新自己走一次……抱歉,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去,只能再坐一次遊覽車或是包計程車前往。
坐在課堂上讓老師集體教的孩子,就像坐遊覽車團進團出,跟著導遊亦步亦趨的遊客。
請家教老師單獨教的孩子,就像包計程車往來各景點的遊客。
這些方式都可以在很短時間快速看完很多景點,但犧牲的是旅遊的深度,和在摸索找路的過程中,和旅遊當地的風土人情產生的連結。
就像這三種旅遊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讓我們在旅遊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覺得學校、家教、在家自學也都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讓我們在學習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這三種選擇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也沒有誰厲害誰不厲害的問題,只有「哪一種最適合我?」的問題。
就像我們在選擇旅遊方式時,要知道每種方式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最後選擇的依據,除了喜歡那種方式的優點外,也能對那種方式的缺點加以容忍,以另外方式補償,或是根本覺得那種缺點並不重要,可以忽略。
上學、請家教、在家自學,都各自有其優缺點。
我只是在衡量自己個人與家庭的需求與條件,完全明白各種選擇會造成的後果與必須付出的代價之後,選擇讓孩子完全「在家自學」。
我個人的需求是:喜歡自由,不喜歡被學校束縛。
我們家庭的需求是:需要多一點家人相處的時間,我們的錢也不多,所以必須省一點。
我和爸爸也清楚知道,其實學校成績不等於未來人生的成功幸福,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追逐分數。但要花多點時間,讓孩子在人生能夠快樂幸福的源頭,也就是穩固的家庭關係和美好福音的土壤中,深深紮根。
我們知道,只有家庭關係親密穩固,福音的根基深厚,孩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情緒,豐富的感情,足夠的自制與自省能力。
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情緒,豐富的感情,足夠的自制與自省能力—這才是孩子未來能與人合作、發揮自己才能、享有幸福快樂的人生的基礎。
所以我們願意犧牲一點學校成績分數,來達到這個目標。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