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網友問題
Q:很幸運可以在您的直播中聽到您好分享,收獲很多,
有個問題想請問:要如何讓孩子們可以主動呢?
不論是學習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理,
我的孩子已經10歲,
但每天的例行公事還是得不停的提醒,
例:洗澡,洗便當,擦桌子,收拾客廳,
其實我真的很想當個優雅從容好脾氣的媽,
但.....每天不斷地重覆提醒,優雅從容已離我好遠!
A: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其實,我10歲的老二,好像跟你家小孩差不多耶!!!
不過,能讓我保持優雅從容的秘密,其實是一個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理論了,只是沒想到這理論要用在這裡。
這理論就是:人的大腦只會在兩種模式之間切換。
當人感覺到害怕或憤怒時,大腦會切換到”掙扎求生”的戰鬥模式,處在這模式中,人只會想到如何運用現有資源活下去,所以會省略所有大腦認為與”活下去”無關的活動,包括學習和成長。所以,如果長期感到害怕或憤怒,會讓一個人停止成長與學習,失去好奇心,不願意主動做任何事。
另一方面,當然感覺到愉快安全時,大腦就會切換到”繁榮昌盛”的模式,這模式中,因為基本的生存受到保障,人會開始喜歡嘗試新奇事物,不害怕失敗,失敗後也很容易調整自己,也願意再次嘗試。只要孩子一直感受到安全與快樂,他的大腦自然而然就會成長順利,樂在學習,願意主動做許多事。
這不是廢話嗎? 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這要怎麼用到啟動孩子主動學習的引擎?
答案很簡單,就是:要一直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愉快,他的大腦才會一直處在繁榮昌盛模式,這樣主動學習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可是,孩子現在就是很被動,動作很慢,不喜歡學習,如果還讓他感受到安全和愉快,那孩子不就更不可能改變嗎?”
我要跟你講:就算孩子現在是這樣,你還是得幫助他感受到安全愉快,而不是急躁的催促,嘮叨,批評(就算出於”善意”),甚至打罵。因為,以上這些動作都會讓孩子的大腦切換到”掙扎求生”模式。在研究中,找不到任何證據顯示,在感受不到愉快安全的時候,大腦依然可以切換到”繁榮昌盛”模式,開始主動學習。
只有不論孩子做出什麼事,或沒做什麼事,媽媽都保持一貫的從容優雅,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愉快,讓孩子的大腦一直在”繁榮興盛”模式中。只有這樣,才可能啟動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所以,你懂其中的因果關係了嗎?
絕對不是先有自動自發的小孩,才會出現一個優雅從容的媽媽。事實是,一定要先有一個優雅從容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一個自動自發的小孩。
關鍵不是在小孩身上,而是在媽媽身上啊!!!
你可能不懂:“孩子這樣,我怎麼可能從容優雅的起來?”
告訴你,我發現,這的確需要很大的心理能量,才能在無論任何狀況下保持從容優雅。
最重要的秘訣,媽媽自己要先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
問問自己:我倒底是在怕什麼?
沒錯,一個人會生氣,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在害怕。孩子給你出的任何狀況,如果會引爆你的火藥,那你一定是在怕某樣東西。
生氣,只是把自己潛意識的恐懼傳給孩子。
孩子,只會在潛意識中學到你的恐懼,讓他更害怕,更沒自信,更被動。
請認清一個事實:孩子永遠不會因為媽媽生氣而醒悟過來,改過自新。因為,人的大腦就不是這樣設計的。
你可能是怕別人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怕丟臉,怕對不起列祖列宗,怕對不起另一半,怕孩子以後沒有競爭力,怕孩子不懂你教養他的用心良苦,怕孩子以後長大會活不下去……..
你得先對自己誠實,問自己:我到底在怕什麼?
把自己的害怕擔憂都寫下來,念給自己聽,在祈禱中告訴神,跟親愛的另一半分享,也跟孩子分享。跟他們承認:我真的很害怕,我需要你們的幫忙。
這麼做需要非常大的心理能量,但絕對值得。你只要做一次,你就會發現,放下憂慮恐懼,變得從容優雅,容易多了。
只有自己先從容優雅起來,才有辦法管住自己的舌頭,不再嚴厲批評孩子,配偶,甚至自己,也才能開始欣賞孩子,配偶和自己,才能感恩和珍惜能成為一家人的緣分。
如果你學會停止批評,開始欣賞,感恩與珍惜,你就會發現,其實之前那些會讓你爆發火藥庫的事,其實根本不值得生氣,根本不需要太在乎,天不會因此塌下來,你想像的那些悲慘結局其實根本不會發生。
只要媽媽保持優雅從容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像蚌類慢慢從密合的殼中伸出一點點柔軟的白色觸腳,如果發現依然安全無虞,柔軟的觸角就會越伸越長,開始悠閒的呼吸,進食,甚至微微打開兩片殼,讓你可以看到裡面的蚌肉。
這才是孩子開始自動自發學習的時候。
要有耐心等,不會很久的。
也許你會驚喜的發現,原來蚌殼裡面有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