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24 Thu 2013 21:45
  • 冒險

我去過愛琴海邊的海水浴場,發現潔白美麗的沙灘上滿滿的泳客,卻沒有一個救生員,蔚藍海面上也沒用浮標圍出一個範圍,我想,這樣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游太遠回不來了?我問當地人,得到的回答是,你應該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能游多遠,自己最清楚,不需要別人幫你規定。海邊游泳本來就會有危險,你到海邊來應該要自己先評估、了解,自己負責自己的安全。別人怎麼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呢?

在臺灣,每到夏天,一定會有溺水死亡的新聞,常有家屬或記者指責:這條溪(或這個池塘,這塊沙灘•••)怎麼沒人看守,沒有警告標誌,沒有圍起來不准人下水 •••。我都會回想到愛琴海的海邊。

一邊是你要自己注意安全,自己小命自己負責;一邊是我的安全是你的責任,你沒做好就會害到我。

孩子開始會爬高爬低後,這兩種思考模式一直在我心中爭戰:我該跟在孩子後頭,不准這個,不准那個;還是放手讓孩子盡情探索,自己找出安全與危險的界限?

我最後選擇後者,放手讓孩子盡情爬上爬下。最大的原因是,我做不來那種大呼小叫,限制東、限制西的媽媽,這麼做會讓我神經衰弱。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回憶一年多前我家老大上國小的經驗。

我在孩子進國小前便反覆告訴孩子:上國小後功課是自己的事,爸媽不會比你更在乎,也不會幫忙,成績好,那是對你自己好,跟爸媽沒關係,所以也得不到任何獎賞;成績不好,那也是你要自己面對的挑戰,要學會仰賴天父來渡過難關。不過不管你表現如何,爸媽對你的愛都是一樣的。

進入國小後,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學校應該是原本不會的人去學到會的地方,可是怎麼變成是已經學會的人去表現的地方?老師也期待學生自己先學會再來學校,或者至少一教就要會,而且不能忘。如果一直教不會,或是學了又忘,就好像是天大的罪過,而我一直以為,這應該是孩子學習的正常現象吧!怎麼好像變異常了?

所以,我家沒過學注音符號的老大,一上國小,就得到老師的關注。幸好,我們遇到一個能溝通的好老師,我們跟她說明了我們絕不幫孩子加強課業的立場,我們不在乎成績,在乎的是她正確的學習態度,能自我管理,自己負責,所以請老師也不用在乎我家孩子的成績。不用緊張,也不需要處罰,讓孩子有時間慢慢犯錯慢慢學。老師當然還是有點不習慣,不過看爸媽如此淡定,也就放開了。

開學的前兩周,只能用「一片混亂」來形容。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家老三已經一歲三個月了,還只會放手走兩三步。前幾天我跟一個爸爸聊天,他好心建議我帶孩子去評估是不是發展遲緩。他很熱心的指著身邊自己孩子(小一)說:「你看,他就是發展遲緩,你外表看不出來,可是他認知有問題,學習有障礙,注音符號人家可能學十遍就記住,他學一百遍也記不住,就算記住也很容易忘。」

他的孩子是個很秀氣、很沈默的男生,躲在爸爸身後,但我想他聽得懂爸爸說他什麼。我當時只想:天啊,如果我爸爸對別人這樣說我,我會有多難過!

對發展遲緩我不是專家,但我以一個媽媽的角度來看,我真的不喜歡為孩子貼標籤:他是發展遲緩、學習障礙、過動症之類的說法,都讓我感覺是把孩子當成一種病,而忘了他也是一個人。

我不是想逃避孩子有毛病的事實,但我覺得在是和不是的兩端,有很大一塊灰色地帶。如果孩子就落在灰色地帶,那到底是還不是呢?

我家老大快兩歲才開始張口說整句話,當時就有很多人叫我要帶孩子看醫生,我只是憑我對他的觀察,我知道他都聽的懂,所以不是聽覺問題,而我發現他是個很內斂、愛面子的小孩,沒有120%的把握,他就不願意去做,所以應該是他對說整句話還沒有足夠把握,所以才不願意開口。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教小孩做家事的好處多到說不完:媽媽比較輕鬆、小孩會獨立、有自信與責任感、促進小肌肉發展、手腦協調、學會耐心、勤勞、為人服務與感恩的美德等等。我的部落格叫「捨不得你去上學」的原因,就是孩子幫我做太多家事了,真的捨不得她們去上學。

教孩子做家事的時機,就從小孩會開始跟你搶掃把(拖把、抹布、鍋剷等)開始,有三大要訣:1•正面指令、化整為零,2•持之以恆、不斷要求,3•放輕鬆,享受親子時光,接受不完美。

1•正面指令、化整為零

與其說:「去把房間收拾乾淨」不如說:「請把地上的書放回書櫃」等書收好再說「請把床上衣服折好放進衣櫃」一步一步下指令。

我家洗衣服分成五大步驟:1•放衣服進洗衣機、2•將曬衣杆上衣服收進洗衣籃、3•將洗衣籃內衣服分類折好收進衣櫃,4•將洗好衣服掛上曬衣杆。第一步驟又分為:衣服分色、分類、翻正、拉拉鏈、套袋、操作洗衣機六小步,第二步驟分為從杆子拿下衣服、將衣服與曬衣架分離、收好衣架與衣夾、將衣服放進洗衣籃四小步。第三步驟分為分類、折衣、收衣三小步。第四步驟分為取出、抖開、掛上衣架(不同衣物有不同掛法,還要搭配曬衣夾)、將衣架撐上曬衣杆四小步。總共有17個步驟,先依孩子程度分派不同步驟的單項任務,由簡單的開始,熟練後換另一項任務,讓孩子一直有挑戰不會無聊。大步驟下所有小步驟熟悉後就讓他獨立完成該項大步驟,每項大步驟都能獨立完成後,就可獨當一面,完全負責洗衣工作,這樣才算學會這項家事。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我認同英文很重要,但需不需要那麼早學?我自己是感覺「順勢而為」對我和小孩都比較輕鬆,所以目前還是以學好中文為主,畢竟,中文現在也是強勢語言了。在臺灣要學好中文一定比要學好英文簡單輕鬆。我自己也是12歲之後才學ABC,現在也活得很好。所以英文目前不是我們家的重點。
 

我對孩子現階段(學齡前與國小)學英文的要求只有喜歡、熟悉用英文取得資訊,不怕英文、敢開口。因為在臺灣不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環境,我想真正開始認真學應該是國小高年級以後,等孩子自己有動力再正式開始。現在做的只是錦上添花,一切量力而為,不要求成果,只要學的快樂、實用就好。

 
因為做媽媽的我實在太忙,想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教英文。這方面教會的英文資源很多又便宜,甚至免費,可以好好利用。我們先學英文初級會詩歌CD第五片中有許多搭配動作的唱遊短歌曲,再背英文的信條13條,配合學唱英文初級會詩歌中的13信條歌曲,接著背誦100條精通經文的英文。也嘗試過看英文的兒童經文故事影片,教會英文的兒童雜誌 Friend 上常有許多短詩、給小孩認字的短篇故事、或拼字遊戲之類的單元,我們都拿來用。
 
華山書院有英文讀經的課本,目前我們也在嘗試使用,我發現孩子的聽覺真的很靈敏,一課約15句,放CD聽3天,就可以跟著唸了,聽一週就幾乎背起來了。我都沒解釋翻譯,孩子應該也不懂內容,讀經的理論是多背多唸,日久自通,我們目前是還沒看到這效果,不過我肯定對發音是有幫助的。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自學剛開始最重要的是要慎重挑選要參與的學習活動。這跟我當初申請自學的初衷有關。我只是單純想讓孩子多點時間在家裡,可以多做家事、多和手足相處、多讀經文、有多點時間做她想做的事。但不上學後發現台灣的自學環境真是很多彩多姿,好多很棒的活動。都很想參加,但又想這麼一來,在家時間又少了,那些活動都是我想要的,孩子不見得想要,這樣很容易失去自學的焦點,遠離當初自學的初衷,所以決定以簡御繁,多留點空白時間。
 
現在我每天只要求孩子做各自負責的家事,早上有約40分鐘的讀經文時間,其他就放牛吃草,很隨興。發現我主要時間都是在做三餐、和照顧弟弟,兩個大的孩子很自然地去做自己的活動。J最近迷上看神奇樹屋,一天可以看三本,要特別要求她休息,出去玩一玩,怕她視力會急轉直下。T則愛上畫畫和勞作。只要弟弟睡覺,家中便一片寂靜,看書的看書,畫畫的畫畫,少了每天趕上學、趕作功課的繁忙緊張,感覺好幸福!
 
 
本月學習內容:
中英文經文背誦:Hebrews5:4,James1:5-6,2:17-18,Revelation14:6-7,20:12-13,D&C59:5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整篇禮記之學記,只覺得,現代教育的偏差,怎麼兩千多年前就明明白白的寫出來了!原來教與學兩方面容易犯的錯,兩千多年來都沒變。
 
以下原文全文(簡稱「原」)、白話翻譯(簡稱「白」)與個人心得筆記(簡稱「記」)。
 
 
●《禮記》之《學記》全文
 
原: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己歸信的經過

我在11年前和我家弟兄一起受洗,回顧這11年,我自己都很難相信有這麼大的改變,我知道這一路上都是主的引導與帶領,不是巧合,也不是意外。

11年前的我,滿腦子都是我要什麼,我要什麼,我也很幸運,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份不錯的工作,和老公兩人享受頂客族的自由自在,我的人生都按照我的規劃在進行,我要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從小我就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力強、脾氣硬、個性急,是很多人對我的評語,其實他們都很客氣,我越了解自己,越明白我其實是個自私、愛面子、不知體貼、又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人。這樣的個性,讓當時的我在工作與婚姻兩方面都遇到瓶頸,我很想改我的個性,很努力去上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書,但感覺就是差了一步,每到重要關頭,我的原始個性又會跳出來,我很誠懇的問很多人,你覺得我要怎麼做才能有所改變?我願意去做所有你建議的事。很多人對我搖搖頭,講不出什麼話,有人告訴我,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從「心」去改變。我再問,那要怎麼樣才能從心改變呢?他也是搖搖頭,說:你要自己去想。我心中嘀咕說:就是我想不出來才問你的阿。

我就這樣努力了好幾年,感覺像是被高牆圍困住,一直想出去卻一直在撞牆。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和朋友討論到小孩之間推擠打架等衝突的處理方式,讓我回想起J三歲以前有段時間一直打人,三歲以後,也有幾次被打的經驗,所以無論打人或被打,我都體會過身為家長的感覺。碰到這種狀況,我覺得難處理的不是怎麼教導自己小孩,而是如何安撫被打小孩家長的情緒。被打小孩的反應完全是看家長反應而定。而且常常是小孩早已忘記,又玩到一起了,只剩家長心中一直放不下。我深深感覺,現在有些爸媽照顧孩子已經太不可自拔了。他們完全把小孩看成自己的延伸,小孩被打等於大人被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我卻有不一樣的觀點。

我家養過九個月齡之前的兩隻小狗,這年紀的小狗大約等於人類的小孩階段。就算你沒養過小小狗,看動物頻道時也可以看到,各種動物的幼獸在尚未有獨立謀生能力前,都是每天彼此打打鬧鬧。我家那兩隻小時候就是如此,睡醒吃飽之後就是追逐、撲打、互咬。所有了解動物的人都知道,幼年期間和其他幼獸的打鬧,除了可以培養未來成年後求生必須的體能與狩獵技巧,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藉打架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培養社交能力與合作倫理。同一群動物只要藉打架確定彼此地位尊卑後,就不再會打架了,反而下屬會對領袖絕對服從,這樣領袖才能領導整個獸群,一同在曠野中合作覓食與躲避敵人。

如果狗在成長期間缺乏這種與其他小狗打架的經驗,長大會出現兩種極端個性:一是自高自大、不知畏懼與危險、甚至騎到主人頭上作威作福,二是膽小怕事、神經質、愛吠叫,這兩種狗都很難教導與管教,不但很難融入狗群生活,也常成為主人的困擾。

觀察這兩隻小狗的互動,讓我對孩子間的打鬧不會太緊張。我覺得小孩也是如此,要在某個成長階段藉著肢體的碰撞來學習人我份際。輕重的拿捏,需要經驗,小孩往往一開始出手會偏重。幸好這階段的孩子怎麼打,只要注意他們不要從高處跌落,不要被門夾到手,都不太可能有嚴重傷害,頂多輕微破皮流血、頭髮被抓掉幾根,這些都不會危及性命或有永久影響。只要大人不去干涉,小孩打一打、哭一哭、又繼續玩,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雙方孩子都不太會記仇很久。所以我認為,這階段的孩子彼此打鬧推擠,是不需要太干涉、太在意的。只要家長持續教導正確的原則,作好榜樣,等孩子過了這階段,約三歲以後很會講話後,動手的機會就大大減少。

我說不需要太在意、太干涉是因為常常孩子是無心的或另有複雜內情,如先打人的孩子因為對方還手而大哭,反而剛開始被打的孩子沒哭,大人沒看到過程,孩子也還不會表達,就錯怪那先被打而還手的小孩。諸如此類的狀況一時難以判斷是非。如果打人方的爸媽急著向被打孩子的爸媽交代,因此當場斥責或處罰自己小孩,我覺得這樣處理太粗糙了。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快暑假就要結束,我們要開始正式的自學生活了。

暑假很充實,我們想做的都有做到,開學後要繼續努力,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超過體力賽跑,祈禱希望有智慧挑選那上好的福份。

很幸運有朋友贈送下學期的課本,國語、數學我會排進度給J自己唸,預計每天月一小時花在學習功課上,另外打算教孩子縫紉、指揮,還請傳教士來幫忙教英文。

還有個小插曲,鄰居也是自學家庭的孩子暑假自製饅頭拿出來賣,J和T去幫忙叫賣幾次,回家熱烈討論,也想自己做些東西拿去賣賺錢,也許以後也會成為他們的學習活動之一吧,樂觀其成。


本月學習內容: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