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市自學,每學年度結束後二個月內(即九月底之前),要交學生學習「狀況」報告書,如果不繼續在家自學,必須在在家自學的最後一學期結束前一個月內,交「成果」報告書。

 

很多家長等到要交報告書時才在咬筆騷頭,努力回想這學年到底做了什麼。其實只要在家自學的每天都有做紀錄的習慣,到時候只需要整合原本自己做的記錄,不需要花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做完學習狀況報告書與成果報告書,輕輕鬆鬆的交差,不會變成一份額外的累人工作。

 

以下我分享自己做紀錄的方式,給大家做參考。

 

我覺得做紀錄一切以順手方便、不增加額外工作負擔為原則。每個月月底,我會大概預估下個月的學習進度,寫在一本筆記本裡(如下圖)。2016-03-24 02.57.30  

 

我還有另外一本筆記本,是用來記每天實際完成的學習活動。我在頁面上設計適合自己的表格,填上每天的例行活動與不同的學習項目,一天結束後,我會在睡前勾選今天做到的事情,做為每天的流水帳。

 2016-03-23 17.45.19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北市對自學生比較「特別」的要求是每年四月要參加成果發表。

 

我查過「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及「新北市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補充規定」這兩項在家自學依據的法規,只有在「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21條找到以下關於成果發表的條文: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每學年度邀集審議會委員或委託相關學術團體、專業機構辦理實驗教育之訪視;於訪視前,應公布訪視項目,訪視後,應公布訪視結果;必要時,並得請參與或辦理實驗教育之學生、家長、團體、機構進行成果發表。

前項訪視結果不佳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以輔導,並令辦理實驗教育者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經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廢止其辦理實驗教育之許可;訪視結果優良者,得作為許可續辦之參考。

 

法條中,只說主管機關覺得「必要時」可以邀請自學生、家長、團體進行成果發表,但沒有說自學生、家長、團體「應參加」成果發表。法條中也只說「訪視」結果不佳者應該改善,並沒有說「成果發表」結果不佳者應該改善—

 

也就是說,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去參加成果發表,教育局只能依照訪視的結果來評鑑你的自學績效,是否有參加成果發表、發表的內容好壞,都不是應該拿來評鑑自學績效的標準。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6-03-22 07.56.25  

 

這是目前我們在用的時間表­—姊姊四年級下學期,妹妹二年級下學期。

 

基本作息一樣沒有改變,早上的早讀與做家事,晚上的家庭研讀與祈禱都繼續進行,因為已經成習慣,所以時間表內沒有寫出來。

 

這張時間表就只有寫這學期的學習活動,用顏色來分類粉紅色代表小孩可以自己進行的作業時間(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說明小孩每天要做的不同作業),橘色代表我必須帶弟弟去的課程與活動,黃色代表小孩可以自己去上的課,綠色代表還需要我指導監督的學習活動。

 

看得出來,國小四年級和二年級的兩個小孩已經可以全自動做所有該做的事,粉紅與黃色的部分,都已經不是我的職責範圍。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1-04 16.32.45.jpg  

這是妹妹T二年級上學期的時間表。星期一、四、五到學校上半天課。下午回家後練琴、寫功課,沒上學的時間,活動與作息跟自學的姊姊一樣。

 

比較特別的是,我希望她能在上學前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所以要求他上學前必須讀經文、個人祈禱、並且做完家事後才能上學,就算晚起床已經遲到了也一樣。

 

的確有幾次很晚才到學校,我事前也跟老師說過,雖然T是自學生,所有一般上學孩子要遵守的規定都要遵守,我不希望她在學校享有特權。所以,遲到一樣會被處罰。

 

我這麼說是為了不要造成老師困擾,讓老師好辦事。我覺得我的孩子既然決定要上學交給老師,就應該完全信任老師,這樣他才能教得動我的孩子。雖然我很在乎孩子的教育,但我絕對不作恐龍家長或是直昇機家長,因為我覺得這兩種作法只會擾亂師生之間的倫理關係,對孩子的學習造成負面效果。

 

無論是任何事情,我絕對和孩子的老師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站在孩子那邊。孩子很聰明,尤其我們家的小T,只要給他看出有一點縫隙可以鑽,屬老鼠的她絕對不會跟你客氣。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1-06 22.05.49.jpg  

這是姊姊J四年級上學期的時間表。

 

這是姊姊第一次為自己規劃學習時間,並以箱型時間表的格式,寫出一張完整的學習時間表,花了他大約兩天的時間,我覺得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發現規劃時間表需要用到很複雜的空間與時間概念,如何呈現在紙上也必須有很強的圖形表達能力。姊姊先自己想好每天要做的事,我在跟他討論這些事要怎麼安排到有限的學習時間之內,並且讓活動之間可以順利轉換。

 

早上一樣有晨讀、吃早餐和做家事時間。到這個階段,孩子各自有喜愛做的家事,也已經對所有家事都很熟悉,隨時可以互相支援,所以就不再像之前常常調動所負責的家事任務,姊姊專門負責洗碗、折衣服和撢灰塵的工作。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5-02-28 09.00.43-2.jpg  

這是姊姊J在三年級下學期剛開始的時間表。當時妹妹T每天都和一般學生一樣上學,放學之後在家寫完功課就沒有安排任何活動,讓他好好休息。

 

因為當時姊姊J已經很習慣在家自學的生活規律,所以這張表上就沒有寫出來每天晨讀、晚讀等例行活動,只標明每天不同的功課和活動內容。

 

每週一、五沒有安排任何活動,專心在家安靜的寫學校進度的功課,讀經和練琴,做完這些事情後可以和弟弟玩,幫忙做家事,或自行安排任何學習。

 

星期二則是趁T上整天課的時候,我參加教會為媽媽開的縫紉班,這是我的進修和充電時間,可以學習新的技能,又可以和朋友聊天,彼此的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我覺得,帶著孩子在家自學的媽媽,也要帶頭做榜樣,所以我給自己設定目標,每一年都要學習一樣新的技能,讓孩子看到我是怎麼學習。這樣,我也不會把所有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彼此都可以喘口氣。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10-15 11.07.45.jpg  

 

 

這份時間表記錄的是姊姊J小學三年級,妹妹T小學一年級,弟弟2-3歲時的生活作息。

 

孩子起床之後,在我準備早餐的時間,姊姊可以自己閱讀,妹妹因為識字不多,所以聽有聲書,常聽的有漢聲中國童話、還有各種兒童雜誌,如小牛頓、小太陽、地球公民365等等,這些圖書館都可以借得到。

 

吃完早餐後,我們一起整理家裡和清洗收拾衣物。經過幾年的陪伴和學習,這時候孩子已經慢慢可以獨力負責某項家務,所以我和孩子三人各自有負責的工作,包括洗碗、收餐桌、收衣、折衣、曬衣、掃地、擦地等,我讓孩子自己選要做什麼,每隔一段時間會輪流交換工作,這樣孩子可以熟悉每樣家務,也不會感到煩厭。

 

家事做完,先集合起來一起做簡單的護眼操和甩手、拉筋之類的柔軟體操,然後,就開始讀經時間。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56844_688521684502487_781214341_o.jpg  

 

 

 

這是我們家剛開始自學所使用的時間表(J小一到小二,T五歲以前,K兩歲以前)。

 

 

 

每天早上7點起床,因為每天晚上都是七點上床,八點左右睡著,小孩自然早上七點都精神飽滿的起床,不需要我去叫。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是個懶人,我喜歡事先排好什麼時間作什麼事情,這樣就不用當場傷腦筋想要做什麼(我腦筋動的很慢,所以通常我都想不出來,或者會想很久,等到想出來時,時間也過去了)。

 

我從小時候當學生就會自己安排每天作息時間表(不光是功課表喔,連刷牙洗臉吃飯看電視上廁所都會寫進去),工作後依然如此,連後來辭職在家帶小孩當家庭主婦,雖然小孩狀況很多,沒辦法像之前一樣使命必達,但我還是一樣有每日作息表,因為我喜歡這種感覺。我想我真的對作息表有點偏執狂。

 

所以帶孩子在家自學,當然是照媽媽最熟悉的方式做:排時間表,照表操課。

 

我們在家自學的時間表中不只包括孩子的學習活動,也包括媽媽要作的工作與相關責任,是全家共同的作息表)

 

先聲明,我知道有自學媽媽跟我是完全相反的,從來沒有時間表,一切隨心所欲,她真的很高段,我自嘆不如。所以,如果你也很討厭排時間表照表操課,恭喜你,你已經是自學的高級班了。我覺得不需要回頭來跟我一樣,硬是要排出時間表來,造成媽媽和小孩的痛苦。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覺得按照學校的方式「分科」學習,會容易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只學到零散片面的知識,最後還要花力氣整合起來,還不如一開始就完整呈現事物的全貌,也許這樣學習效率會比較不好,但我覺得這樣學會讓孩子的腦筋越來越有彈性,之後如果要追求更高深的學問時,反而更容易上手。

 

但我還是會把學習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八種面向,我不說分「科目」,因為每個面向都會互相重複,往往我們做一項學習活動會融合3-4個面向的學習內容,很難歸類我們到底是在學哪一個「科目」。

 

但我會使用這些面向,定期檢視我們的學習內容是否適合孩子的發展和興趣,是否偏廢或偏重,以便隨時調整。

 

  1. 1.      心靈面向:包括福音教育、品格教育、情緒智商教育。屬於個人心理層次。
  2. 2.      生活面向:包括家庭經營、兩性關係、財務教育、生活自理與服務別人的能力。屬於和周圍環境關係的層次。
  3. 3.      感受面向:包括在大自然中觀察與體會、各種音樂、美術、藝術形式的欣賞與創作。屬於自我情感、思想的非語文接受與表達能力。
  4. 4.      語文面向:包括母語中文、第一外語英文、與其他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主要是將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有效與人溝通的能力。
  5. 5.      身體面向:善用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包括健康衛生、體能體育、醫學保健、性教育。
  6. 6.      文化面向:瞭解周圍的人和環境的運作規則,包括時間縱軸的歷史和空間橫軸的地理。
  7. 7.      思考面向:藉由數學、哲學等有組織的思考方式,訓練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8. 8.      科技應用面向:能將現代生活中的科技與機械運用自如,來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從小家電、手機、電腦到大型器械均包括在內。

 

實際執行時,我覺得同時進行所有面向的學習是不切實際的理想。我會看孩子的發展程度與興趣個別調整,如年紀小時偏重心靈、感受、生活、身體面向,年齡越大,語言、文化、思考、科技運用等面向的比重會慢慢增加。

 

我個人覺得「五育並重」其實是值得再探討的觀念。我當初在第一次申請時,就和委員就這方面有很多討論。我覺得在學校常常死板的要求學生每樣東西都要學,最後變成每樣東西都沾醬油般學一點點,都不深入,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因為學生自己想學而學。為了五育並重的目標,最後卻佔用學生太多時間,讓學生沒有時間去發掘並深入學習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地方,其實是得不償失。

文章標籤

拂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